
一直以来,商家在推广山头古树时,都只会去谈优点,很少涉及缺点。
这当然是商品推广的必然规律。但只谈优点有很大的弊端:
2.山头茶的品饮体验没有标准可言,几乎所有描述品饮的词汇都是程度副词,消费者常常模棱两可,难以揣摩;
3.山头茶的品鉴是没有通用品饮语言的,许多时候,大家围绕一个词汇讨论半天,最后发现讨论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4.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创作者,山头茶的推广者都是懂品鉴的,而品鉴词汇说来说去,要么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要么堆砌辞藻,不知所云。在消费者看来,所有的山头品饮体验都差不多,越来越没有辨识度。
在品饮体验中客观描述山头古树茶的缺点,一直都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当然,也任重道远。
一方面,我喝过的山头主要集中在临沧、古六山片区,品饮经验尚需增加;
一、可能有50%的茶友连缺点都不会喝!
这并非危言耸听。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山头茶的品鉴没有一套统一的、标准的、通用的语言,故而会发生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
不夸张的讲,50%的茶友可能连一款茶优点和缺点都分不清。举几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1.有茶友会经常用耐泡度来检验山头茶的树龄,这就是市场的错误引导导致的。因为增加耐泡度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不同年份的原料拼配、增加投茶量,减少出汤时间;真正可以侧面用来检测树龄的方式,应该是通过茶汤的稳定性来判断;
2.还有叶底拉丝来判断,也是匪夷所思;
等等。
经常在网络平台上看到有人通过茶叶审评来判断一款茶的好坏,经验告诉我,这极度不靠谱,大家一定要注意甄别!
但审评也并非一无是处。个人理解,审评的精髓,在于放大缺点。即通过正常的冲泡,我们很难捕捉到的气息。
举一个经典例子:许多茶叶在杀青时温度过高,会产生类似绿茶的豆香味。但如果这种香气比较轻微,正常我们是很难捕捉到的;另外,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这种气息也会逐渐消散。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审评来放大这种缺点。
除了审评,老茶人常见找缺点的方式还有:
1. 闷泡法。应该是下山收茶的人常用方式和审评有异曲同工之妙,春季收茶,时间短,收茶任务重,很难做到每一泡茶从开汤喝到尾水,加上新茶刺激性重,对于身体也是很大的考验,所以会选用此法。
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目的是:喝4~5开。
第1~2开正常冲泡:主要感受这款茶的大致风格,香气,优点;
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闷泡放大缺点的同时也会放大优点,除非是自己看着收的鲜叶,熟知这片茶园的特点。
当然除了鲜活度外,看叶底的颜色,过绿或者过红都不行,有部分糊点可以忍受,已经有糊味就不行;有红梗、红边可以接受,但红梗红边的占比过大就不行。
三、老茶人更关注山头古茶的哪些缺点?
讲道理,无论是小白还是老茶人,只要仔细去喝,都能感受到,所以能喝到一款茶的这些缺点,只能算是基础操作,不能算真本事。
那什么算真本事呢?有人说喝到山头,有人说喝懂树龄,其实都不是。
喝茶的真本事,是通过一款茶的品饮体验判断其价值。
举个例子:
还有人会说,冰岛老寨的冰糖甜更好,更突出,且已经形成行业共识。
作为老茶人,会更关注一款茶的哪些短板呢?我认为分为三大块:
3.协调度与特征性的短板。
这一条是你喝完了一整泡茶之后,站在全局的基础上来判断的。判断的维度包括:滋味(酸甜苦咸鲜)、香气、汤质、口腔韵感、身体气感。
自我感受一下,这些维度是否协调平衡,有否某一个点特别突出。高端茶必然是协调度与特征性并存的。
那如果你问我是更看中一款茶的协调度还是特征性?
从制茶的角度,更偏向于一款茶的协调度;从卖茶的角度更偏向于一款茶的特征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