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llimg/240918/13-24091Q50343110.png)
喝过白茶的朋友,相信都听过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前两天有茶友就这个问题提问:“白茶存放七年就成宝了,但普洱茶起码需要20年才称得上老茶,这是否说明白茶的工艺和工艺比普洱茶更胜一筹?以及以相同工艺做出的云南白茶和福鼎白茶,是否也存在这种差异?
其次,福鼎白茶和云南白茶的树种生长环境也有很大差异,福鼎白茶产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区多云雾,适宜茶树生长;而云南白茶产区平均海拔1700米,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空气湿度大,云雾缭绕,有利于茶树生长。
树种和生长环境上的巨大差异,造就了福鼎白茶和云南白茶在工艺、香气、外形色泽和口感上的诸多区别,福鼎白茶的干燥过程采用文火慢焙,保留了茶叶的活性:而云南白茶则在荫凉处干燥萎凋,晚上也可进行,这也是其别称“月光白”的由来。
景谷大白毫的故事
景谷大白毫可以用来做白茶,也可以用来做滇红、滇绿,也可以用来做普洱茶,但因为白茶更强调品质特征要鲜爽,因此最合适的还是做白茶,用景谷大白毫做出的白茶,芽头肥硕、茸毛密披、白毫显露、气味清香、茶汤清亮、滋味醇和回甜,在鲜爽度上的表现尤为亮眼。
除了白茶外,景谷大白毫拿来做滇红滇绿也很不错,如今景谷地区一些茶企就在用大白茶的芽头做的红茶,称其为大金芽,早些年全国各个地方的茶叶市场中,只要是摆着大芽头的,基本都来自景谷,每年春茶季各地的茶商都会专门来景谷收购当季的芽头去做白茶和红茶。
看到这里,有茶友可能要问了:这么好的茶树品种,为什么一直以来的知名度都不高?其实景谷大白毫的种植历史并不短,但受限于繁育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等因素,此前千百年来几乎都只生长在秧塔山上,不被外人所知。
20世纪80年代初,思茅地区在全区范围内展开茶树品种资源普查工作,景谷大白毫才真正进入政府主管部门和茶叶专家的视野,1985年思茅地区行署农牧局这次普查结果编印成的《思茅地区茶树品种资源》一书,记录着当时发现的大白茶古树共有107棵,而且这一品种只在秧塔发现。
1984年到1985年间,云南省农业厅拨出项目经费,由景谷县茶叶技术推广站负责,在秧塔设立了试繁点,然而经过调研后的专家发现了一个遗憾的现象:景谷大白毫作为原料来说品质极佳,但结籽少,茶籽又很难成熟老化,其他茶籽剥开后里面是硬的,大白茶茶籽剥开后里面是嫩的,因此繁殖“实生苗”(由种子萌发而长成的苗木)的成活率非常低。
更让茶叶繁育专家为难的是,大白茶的不只叶片大、芽头大,枝条也较粗,枝条太粗使得扦插时的切口愈合面加大,不容易愈合,而只有四周的树皮愈合在一起后才会生出根来,这就导致用扦插无性系繁育景谷大白毫时无法大面积推广,一个资深技术人员一年也只能育出几干棵苗,当年还出不了苗,效果很差。
1986年,专家改变原先思路,想办法增加母树发芽、发枝的密度,让景谷大白毫古树上的枝条变细,并通过引进荷兰全光照自动喷雾育苗法等先进技术,与肖时英、张木兰夫妇等茶界专家展开合作,逐渐提高了大白茶繁育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