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石来自于禅道,为了在长久听禅中抵制饥饿,肚子抱石一块,称为“怀石”。
小小的石头也不能长久的保持体温,小而精致这个看似“缺点”的符号也正是怀石料理的正解——不能充饥,知味便好。
后来就有了给听禅僧人的茶点,再后来有了最负盛名的怀石料理。
怀石料理,可以说是茶道文化的延伸。
茶会时的进餐单记一个“会”字。到了江户时代,伴随着茶道的理论化,与禅宗的“温石”相通的“怀石”二字代替了“会”。
由于怀石料理十分注重新鲜,所以在客人点完菜后方开始制作料理。
因此,怀石料理并非一气上完所有菜,而是配合客人的食用速度出菜。一般两道菜之间的间隔为五到十分钟。
不少人认为,要品尝真正的日本传统美味,只有到京都的老店内,一边观赏美丽的庭院,一边饮茶,享用怀石料理,才称得上地道。
这里面琢磨一下很有意思,最后的美食在开始,是与抵制饥饿相关。
怀石料理从提供听禅茶点开始,发挥取材为先的特长,更是把贴近自然却同时享受人间美食的本领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烹饪的工具中,各种食材的选用最有意思,铁板类的一般会垫以植物的叶子。
各种装盛工具也件件是陶制工艺品,非常朴素简约,一般都是粗笨却温和的弧线,在手上有厚重和踏实的感觉。
环境也真如同听禅,一如餐具般的深色朴素装修,没有一点华丽之处,灯光也同样低调到合适。
最有意思的是,怀石的正餐一套下来,仍然忘不了饥饿中听禅的初衷,所以会在七八分饱,不会太饱。这样才可以“神清气爽”吧。
这些细致的环节,更能会意到禅意含蓄与幽寂的心情,在同食材的相聚中,净化心灵,“不以香气诱人,更以神思为境”。
寒冬腊月时节,心若纳虚,轻推料理亭的门,同主人一起品尝的一方天地的清净欢喜,再品一杯清茗,或许,这就是怀石的最高美食境界。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