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膳,不仅仅是我们平常在街头看到的茶叶蛋或者是绿茶雪糕。《晏子春秋》记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文五卯,茗菜而已。”唐代储元羲曾专门写《吃茗粥作》一诗。清代乾隆皇帝十分钟爱杭州的龙井虾仁,慈禧太后更喜欢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今天,我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吃茶叶的习惯,如云南基诺族有吃凉茶的习俗,傣族有竹筒茶,云南一些地方爱吃腌茶。国外也有许多著名茶膳,如日本1802年出现的《名饭部类》中就记有11种用茶做的菜。
开历史慧眼 寻茶膳之源
在上古时代,茶是作为药用的,而药物又是与食物不可分割的。历史上,我国民间也素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所以说,用茶掺食作为菜肴、食品和膳食,自古以来就有的。“掌茶”和“聚茶”就是供茶事用的。武帝萧颐永和十一年遗诏中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在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记载了19味中药,其中就有茶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去热)……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恐辋爽,不昏不睡。”这些记载说明茶叶发现后,首先作为解毒、祭品、药用,以后才是食品、饮用。
在很长的—段时间里,茶叶成了灵丹妙药。日本荣西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国后于1191年出版《吃茶养生记》,书中说:“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年之妙术也……古今之仙药也。”药食同源,作为药用的同时也就开始了食用。《柴与茶博录》中记载:“茶可食,去苦味二三次,淘净,油盐姜醋调食”。《膳夫经手录》中也说:“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已后盛矣。”《救荒本草》更把茶叶作为一种食物充饥了,书中记载:“救饥,将茶叶嫩叶或冬生叶可煮粥食。”
《茶经》七之事中记载了《释道该说续名僧传》中说:“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这是说在武康的小山寺里有一个姓杨的老和尚叫法瑶,年老只吃茶为食,齐武帝听到感到奇怪,就叫他进京亲见,一见后确是七十九的老和尚,靠吃茶养生长寿。到殷周时,茶不仅用作药物,而且开始成为饮料,此后世人便开始有了喝茶的习惯。
据唐《茶赋》载,茶具有“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可见,古人常有用茶水来伴饭的饮食经验,清代才子纪晓岚更是每天将茶当做蔬菜食用。这样吃着喝着,就有厨子想到要将茶叶做入菜中。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美食家高阳在《古今食事》里也曾提及:“翁同创制了一道龙井虾仁,即西湖龙井茶叶炒虾仁,真堪与蓬房鱼匹配。”由此可知,清朝时期,龙井已经入了菜。
茶膳多以春茶入菜,而春茶不施用化肥,又富含多种维生素,茶叶本身即有杀菌作用。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本草拾遗》中也说
“茶为万能之药”。因此茶膳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多酚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还有各种有机酸和杀菌物质。又如茶叶所含的生物碱,如咖啡碱等,可以扩张冠状动脉,松弛肌肉,解除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