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陆羽在《茶经一之源》说道:“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笋着上,芽者次”是什么意思。
陆羽说的“芽”是什么?
阐释《茶经》的权威著述、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提到:“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说的是芽叶形态特征与品质的关系。芽叶的形态既反映茶树品种的特性,又反映芽叶的嫩度。
“笋者”是笋状的芽,它的特征是芽叶长、芽头肥壮、重实。生长出这种笋状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叶种茶树;一种是长势旺盛的茶树。这种芽叶,持嫩性强,品质成分含量丰富,成品茶的质量当然居上。“芽者”是指细弱短瘦的芽叶,这种芽叶制成成品茶,质量自然不佳。
看来,“芽”在陆羽那个时代是意思跟现在还不太一样。此外,《茶经述评》中还说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由于古代芽、牙相通,所以“芽者”也可以写作“牙者”。这也是有根据的。因为《茶经》的“百川学海本”、“常乐校本”和“说郛本”就都写作“牙”字。因此,如果写作“牙者”,也可解作是指牙齿状的嫩芽,牙齿上下对生,即指对夹叶。
“笋”和“牙”都是象形的,《茶经》中常用形象化的笔法,所以这种解释也是可以讲得通的。
对夹叶,是茶树新梢上萌发的对生两叶抱一小芽的芽叶,专业上属于非正常的新梢。所以,优质的茶叶制作,应剔除对夹叶不用。
“芽”的演进
关于文字的含义,即使在古时候也是一直在演进的。《茶经》所提出的“芽”与“笋”,在后来,似乎也不那么容易区别。
例如,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
宋代熊蕃在《北苑贡茶录》中也说:
“凡茶芽数品,最上日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挺,故号芽茶;次日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日中芽,乃一芽带两叶,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
但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的,与上述的说法有所不同,他说:
“茶芽,古人谓之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其细如针,唯芽长为上品,以其质干、土力皆有余故也。若雀舌、麦颗者,极下材耳。”
这里所论述的已不是笋或芽的界限问题,而是嫩度问题,《大观茶论》和《北苑贡茶录》认为越嫩越好,《梦溪笔谈》认为过嫩不好,而以“长寸余,其细如针,唯芽长为上品”。可见在唐代以后,因制茶方法的改进,对笋和芽的含义已转移到嫩度上来了。
看来,宋代以后对茶叶嫩度的要求,相比唐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而今,我们对芽叶的理解已经科学了许多,但仍然能从经典著作中吸取很多养分。《茶经》作为经典将继续流传,时代和科技也将翻滚向前。
参考资料:
《茶经述评(第二版)》,吴觉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