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茶山深处行。飞机、高铁、汽车、摩托车,各种交通工具轮番上阵,只为寻找那棵不开花的树,在佛前有没有虔诚求了500年,不得而知,当你看到春风里的嫩芽,觉得一切跋山涉水都是理所当然地值得,拍照,写一段这一路的体悟,发个朋友圈,然后愉快地开启下一座茶山之行。
这就是茶山行的意义吗?茶山之行就是在朋友圈宣誓吗?这样浅显的茶山之旅对自己是一种提升吗?走马观花,能看见花吗?想必是一种精疲力竭地错过风景。
茶山行,我们为了什么而出发?茶山应该是我们的茶的修习之路上的一次又一次地课堂,是对茶更深入了解的一次又一次地提升。对茶山的认知的想象、验证和调整,在自己的脑海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茶山知识体系,让自己更懂茶山,更懂茶山上的茶。
茶山行,看什么?这是出发之前应该思考的问题。就我的理解来说,应该重点关注四个方面:看山、看树、看风土、看茶做茶。
看山。高山云雾出好茶,好的茶都生长在高山之山,有人做过大致地估算,茶叶品质最佳的生长海拔在1500至1800,这个数值不绝对,但有很高的参考意义。当你到达期待已久的茶山之后,你面对巍峨的高山,内心升腾起无数的词汇,高山啊高,你不仅仅要看到茶山的巍峨,还要努力去破译巍峨背后的茶的密码。
海拔、生态、气候特点、水文、周围的生态环境、土壤,都是看山的时候要留心的细节点。造就一山一味的是这些因素综合的结果,而看懂这些,才能对茶的滋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而这些理解会让你远离那些不靠谱地忽悠,能看见真实。真实是一种力量,未来这种力量将会是主流。
看树。茶山行,本质是为了和一棵又一棵的茶树完成约会,走了一山又一山,你也迷茫,发现茶树还是茶树,形态有区别,却不能更进一步。看树,不仅仅是看这棵茶树的高低大小,而是需要借助种质资源地知识,能简单地分别品种。
比如你在龙井茶产区,你要看得出来龙井群体中和龙井四十三号的区别,你在云南的茶山行走是要能够区别勐海大叶种和云抗十号的区别,只有去理解了这些茶树品种,你才看到了真实的茶树。再综合考虑茶树品种地试制性,这样你看树,才会从高低大小的思维中抽离出来,看到更真实的树。
看风土。风土是一种追溯,对理解一个茶品至关重要。任何一种滋味地造就都离不开风土,就像葡萄酒离开了波尔多离开了法国,总觉得有点膈应。风土是一种滋味的根源,是对民族信仰、生产方式、生产理念等诸多因素的集合。只有你理解了茶的风土,才能更好地理解滋味游戏中重要的一环。
当你看到茶在当地的生活中扮演者什么样的角色,当你真实感受到茶对当地的茶农意味着什么?你会理解,这里的茶,为什么是这样滋味。每一种味道里,都透露着风土地讯息。
看茶制茶。这是个狭义地看茶制茶,与大家在多数制茶情境下听到的“看茶制茶”有一定的差异。在制茶中讲的“看茶制茶”更多地是讲根据茶叶鲜叶地特性,有选择性地调整加工方式。
而在本文的看茶制茶,可基本理解为看茶的整个制作过程,以采摘开始,到成品茶制作完成为结束,这个这个过程肯定不是泛泛地观看,而是要带着疑问去看,在每一个细节背后都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采摘的标准是一芽两叶还是三叶、四叶,摊青时间地长短,杀青时候的温度及时间,揉捻的手法、时间长短,干燥方式地选择和干燥时间的长短,这些都是关键。
在看的过程中,要能提出问题,并去思考这些细节背后的用意,至少要读过《制茶学》,这样你的看茶制茶才是有意义的。
给每一座山,每一条河,取一个温暖地名字,愿天下所有的茶山行,都有得。茶山虽远,但愿意出发总会达到。茶路虽艰,但有想法有办法,总会取得真茶经。但每一次走向茶山的时候,都不要让自己忘了,为什么而 出发。
走向茶山,是为了见到最真实的茶山。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