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普洱茶的很多概念都还没有完全清晰——包括台地茶和古树茶的概念、采摘标准的概念、炒制工艺的概念、陈化时间的概念、当然也包括山头区域的概念。直到2005年之后,茶圈才开始进入认知普洱茶的阶段来,很多基础概念和区域概念正在形成。到这里有茶友又要开喷啦:"还不是你们炒作带来的,现在还想再炒一波吗?"我觉得:"山头概念应是普洱市场必经的路,再默默无闻下去这么好的东西岂不是要没落啦,曾经的瑞共天朝,难道是无中生有的吗?我个人认为不成熟的市场就会有炒作,我的初衷也就是让更多茶友透彻了普洱茶,让普洱茶回归本味。"
炒作却让普洱茶的认知变缓慢了。2007年前,只要是茶叶做成的饼,无论你的茶叶是贵州来的,还是福建来的,都好卖得一塌糊涂——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品牌之分,没有大小树之分,没有产区之分……有些人买的茶就好喝,有些人买的茶叶就不怎么好喝,价格上还没有太大差异,这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就开始找原因了。到底什么原因使得购买的普洱茶在口感上有太大差异呢?这还是要从2007年的普洱大崩盘之后说起。
2007年以后普洱茶市场趋于冷静,并逐渐地形成对于好茶的概念。无论是政府还是商家亦或是消费者都开始寻找新的突破,许多品牌茶企业也开始在各个茶区布局。在这样的形势下,有了"一山一味"之说,最早的六大普洱茶名山(前几期文章笔者已经对六山作了描述,有兴趣的可以回顾往期文章),到后来的新开发出的一些新山头(如凤凰窝,苦竹山,景迈山,打笋山等)。山头茶的概念一直延续到了今天,问山头好像成了茶席上谈论最多的问题。只要你有一款茶或者你的好友收入一款茶亦或者你到茶店品茶在喝了不出第二泡就会猜山头或者问山头。其实笔者也认同"一山一味"的说法,不同山头或者不同地区的茶放在一起品的确味道不一样,在这里其中的滋味也就只有各位茶友亲自体会吧。你认同山头茶的说法吗?希望各位茶友多多留言参与讨论。
(责任编辑:品茗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