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到深处自然苦
一泡缺少苦味的茶,对“老茶手”来说,似乎缺少了什么,不能十足够劲而美中不足。苦历来是茶的原性,古代称茶为“苦茶”。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对于中国人来说,品茶就是品味人生。茶里面既有大千世界的斑驳色彩,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
茶叶中的苦味,来自碱——茶碱、咖啡碱、可可碱,这碱还易溶于水,溶解率高达65%。苦味得以尽情释放。禅茶一味,苦、谛、凡、放,苦居于其首。遇见茶苦,是为茶福。
一.生津的苦
坏茶的苦就是单纯的苦,自始至终都是苦涩,不会化开,在口腔生根,使人很难受。
二.坐杯的苦
“好茶坐杯一定苦,劣茶不坐杯不一定苦。”。
那么什么是“坐杯”呢?就是茶叶浸泡的时间过长,超出的常规。
如果浸泡的时间不够,你又捕捉不到苦味,这茶叶质量就不排除有问题的可能。
三.带涩的苦
涩,其实是口腔肌肉神经组织收敛运动。儿茶素达到一定含量时,可引发这样的收敛。适当的收敛,也是茶饮的体验。如果没有这收敛,茶饮的层次感就少了。
四.回甘的苦
五.诗意的苦
茶到深处,那苦味真的不一样。说到茶叶的苦后回甘,一位资深藏家诗意大发感叹到:“或许吧,小时候我盯着太阳看,看久了,闭上眼睛,一片绿色的圈圈。所以我感觉喝茶也是这样,只是一种感觉,当然没科学根据,或许我是错的。”味觉啊,都转化成视觉、幻觉了。这本领,必须有一颗诗人的心。
六.清醒的苦
老和尚把茶引入寺庙,最初就是看不爽小和尚昏昏然的诵经之状!明朝文震亨列举茶饮的神功,其中下面这些,基本都依赖于“醒脑的苦”:“物外高隐,坐语道德,可以清心悦神;初阳薄暝,兴味萧骚,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贴,挥麈闲吟,篝灯夜读,可以远辟睡魔。”
清心悦神、远避睡魔,很多人眼中,茶叶就这功能。为了清醒,再苦的茶,也喝得下去。
必须提醒:精神衰弱、长期失眠的人,苦茶少喝,醒脑的苦,你受不了。
七.养生的苦
日本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认为:五脏喜五味。肝脏好酸味、肾脏好咸味、肺脏好辛味、脾脏好甘味、心脏好苦味。“心脏是五脏之君子也;茶是五味之上首也。”据此,禅师说:“因滋(此)心脏爱苦味,心脏兴,则安诸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