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修佛悟道之人,皆融于山水自然。看似远离尘世,不染人间烟火,却入了情境,万物生灵。到后来,一言一行,一茶一饭,皆见禅理。
存草木心性,含山水情怀,而我们,就是在细碎的生活中,点滴的光阴里,不经意地修禅。一个人,从最好的年华,走到白发苍颜,看着自己日日缓慢地老去,需要多少勇气和决心。虽说沧海不过一瞬,但回首的刹那,谁可以真正地波澜不惊。
我是简单的,每日煮茶听琴,焚香读经,栽花修草。已然忘记过往也曾风雨飘摇,为了生存如蝼蚁那般卑微的活着。佛说,历千百劫难,方知得失随缘,平淡是真。我愿做滔滔浊世里的清波,心性明澈,安静无声。
茶,如何品饮,才是健康?
我经常跟身边很多朋友说,茶最早是药,而且是解毒排毒之良药。所以医生都会跟大家说,吃药不宜饮茶,也是因为是药三分毒,吃茶,自然容易消减药性。
既然如此,品饮茶,自然是需要方法的。
饮之得当,则茶,是万病之良药。
饮之不当,则如某些人所说,茶者,最耗人之精气神。
很多朋友听及此言,不觉间内心惶惶。喝茶这么复杂,我干脆就喝“大白开”好了。
浸淫茶中十几载,每天从早到晚,嗜茶如命,无茶不欢。享茶之功,同时亦受茶之累。静夜思之,茶之为饮,过犹不及。
茶,种类繁多,纵然是山茶科山茶属上的那片叶子,产地、加工方法、存储时间不同,其性味却有“寒热温平”之分。诸如绿茶,如果杀青不当,茶带青草之香,茶色青绿,茶味清鲜却涩麻,此类茶性味多为寒凉,人常饮之,脾胃容易不适。但若杀青得当,茶带板栗香,茶色黄绿,茶味甘鲜醇和,又经数月存放,则茶性味略平和,对脾胃刺激较小。同是绿茶,一个工艺的差别和饮用时间的不同,就能引起性味的区分。
再说红茶,性味温暖,可若是刚刚出炉的红茶,却是性味燥热,容易引发饮用的人上火等症状。如若将做好的红茶放置半年,则性味燥热渐脱,饮之相反可益人脾胃,促进消化,驱逐寒气。所以说,纵然是一片简单的茶叶,为何有人饮之身心康健,有人却百节不舒。多是因为,并未能理解茶作为饮品的真正功效之在。
如此说来,听着复杂,简单而言吧,茶虽然分为六大茶类,茶的种类也是品目繁多。基本可以根据茶汤的颜色,来判断这片茶叶的发酵程度,性味之分。如果冲泡出来的茶汤,浓度在口感可接受范围之内,绿色为寒,红色为暖。中间的橙黄橙红等,基本性味较为平和中正。
如果需要一杯茶,来消减火气,则可以选择茶汤是绿色或者黄色的茶;如果需要借助一杯茶来驱逐寒气,则可以考虑红色的茶汤。
茶叶是如此的充满灵性,我们看到绿色的植物,通常内心滋生清凉之感;看到红色,内心也常常感觉温暖。茶用它自己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告诉它的个性。
很多茶友看到这里,惊呼:戴老师,太复杂了,喝茶要不要搞这么麻烦?!呵呵,我也深有同感,我们这些做茶的人,通常就把茶看的太重,待的太深,相反让你我之外的人,害怕与茶亲近了。
那么,我再跟大家说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茶理吧。茶者,不管什么茶,绿茶也好红茶也罢,都不要喝冷的,要喝温的;不要喝浓的,要喝淡的。太烫太浓的茶,久饮,容易患食道炎;而冰冷的茶汤,久饮,最伤脾胃之气。
我常常想,茶总以它独特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生的道理。
茶之为饮,淡茶温饮最佳。如同人之相待,平常自在为上。
不宜太亲近,亦不好太疏离,一定的距离,好比茶之温饮。
古语有说“君子之交淡若水”,淡不是无味,却是持久之味,这也恰如茶之为饮,淡饮最佳。
熙熙攘攘,来去匆匆,身边的各种聚散离合,细细观之,似乎无一不是这般,浓妖不及淡久,却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份“平淡是真”的美好。也许在今夜,手持一杯“茶味已淡,温度刚好”的茶时,心中便逐渐“清亮”起来。
茶者如情。淡茶温饮,最是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