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批评家朱大可曾说:“茶是东方理性的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但在我看来,茶对于中国,除了它所应该享有的文化高度,更在于它所拥有的文化广度,即丰富性:它是东方闲适精神的象征,是养生文化的分支,是禅境的秘密通道,更是日常生活的代表。
茶既能与琴棋书画相连,又能跟柴米油盐成句,集中体现了它的矛盾统一:既能阳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既能入得厅堂,又能进得厨房。这种丰富性中的矛盾统一,使它有资格成为整个国民精神的象征。
正因为其含义的丰富以及与国人生活的密切关系,使茶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和国民精神演变的舞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作家老舍话剧《茶馆》里的那个茶馆。这部话剧让一个茶馆折射出了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更折射出了历史大潮下国民精神的演变。《茶馆》故事,除了“茶馆”这个独特的环境空间外,我无法想象还有其他特定的空间可以承载。在呈现社会生活的广泛性上,饭店也是逊色的。而咖啡馆,作为舶来品,更是无法完全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生活方式融合。所以说,咖啡馆在西方社会的功用,放到中国,是由许多茶馆所替代的。咖啡馆,曾经作为西方社会个体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一个舞台;而在中国的茶馆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对应。在《茶馆》中,中国人聚集在茶馆,自然也要谈及各种社会时事。只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当西方人可以在咖啡馆里任情抨击时政之时,中国的茶馆里仍然张贴着“莫论国事”。 在那个茶馆里,我们见到了底层百姓的忍辱负重,见到了中产阶级的希望破灭,甚至见到了整个民族的苦难。在这些苦难中,茶没有让更多的人拍案而起,给予他们的,更多是安抚和镇静。
也许正是因为老舍的《茶馆》,我才会在印象中觉得中国的茶馆要比西方的咖啡馆氛围压抑。其实,仔细想来,这种印象也许不仅因为话剧,同样与茶和咖啡两种饮品的不同属性有关。咖啡与茶一样都能够让人变得兴奋,但相较于咖啡来说,茶让人兴奋的过程更加缓慢,兴奋的程度也没有咖啡那样剧烈。在中国,许多人不是为了兴奋,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平静而饮茶。从这个层面来说,茶走向了咖啡的反面。两者的不同还有很多,如果说咖啡的气质是外向型的话,茶的气质就是内向的。如果接着朱大可的那句话来说,东方理性比西方理性更多地指向人们心灵的深处。从茶与咖啡的比较来讲,茶馆和咖啡馆的不同气质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人对茶的喜爱没有改变,茶馆的文化语义却一直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以后,茶馆重新兴起。一部分茶馆以茶的文化身份为切入口,以种种复古元素将茶馆打造成精美的传统文化标本,并通过茶的品与饮,完成了古今的沟通,打造传统文化的乌托邦;有些茶馆只是把喝茶作为幌子,实际上却是地地道道的麻将馆,为这个娱乐时代增添传统娱乐元素;还有的茶馆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摇摆;还有的茶馆专注于茶艺与茶叶质量,打造专业化的品饮时空;而某些城市的茶馆,如成都的茶馆,仍然是市民最日常的消闲去处。在那里,茶馆几乎就是生活本身的代名词。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