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柴米油盐”、“琴棋书画”,哪样不比“茶”重要?干嘛先说“茶”。呵呵,我喜欢“茶”。谁叫我是“炎黄子孙”呢!
炎、黄都和茶有很大的渊源。“三皇”中的最后一个,神农,就是炎帝,五六千年前,首先发现了茶。炎帝人身牛头,身高八尺七寸,脸长得像龙,嘴唇厚大。据说,“神农尝百草”,每天遇到七十二种毒,“得荼而解之”。用来解毒的“荼”是什么,就是茶。“三皇”之后是“五帝”,第一个就是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姓公孙,号轩辕,名字就叫“荼”,就是“茶”。中国人,不喜欢茶,还是炎黄子孙吗?黄帝叫“荼”,他的左门神也叫“荼”:那位银盔银甲,手持浑铁点钢叉,面如生漆,两眼接耳,两眉朝天,一副络腮胡的,就是“神荼”。
“茶”,“南方之嘉木也”,生长在南方的一种美好的树木。云南、贵州、四川等是茶树原产地。炎帝发现了茶,但饮茶成传统据说是汉朝开始的。历朝历代,饮茶的方式大不一样。唐朝之前是煮茶,唐朝流行煎茶,宋代以点茶为主,明清以来泡茶一统天下。茶的种类大致分绿、红、黑、白,各有所长,饮者无数。
1300年前的唐代中期,茶圣陆羽横空出世,撰写了《茶经》,系统阐述了茶的起源、功效、制茶的工具、煮茶饮茶的器具、水、茶叶的产地等,成为茶学的集大成者(关于“经”,参见2013年10月15日A6版《说“经”》)。
以水为例,《茶经》说,煮茶的水,泉水最好,江水居中,井水最差。即便是泉水,又要是在石头上缓缓流动的水,不要飞瀑,也不能用山沟里静止的水。他把天下的水分了等级。最好的是“扬子江心水”,当时叫南零水,就是现在镇江的中冷泉。传说,湖州刺史李季卿到扬州,巧遇陆羽。赶紧让军士去南零取水。水运回来,陆羽舀起来说,是扬子江的水,但不是南零水。等倒了半桶,陆羽说,停,现在是南零水了。军士立即磕头求饶,说我们去南零装水,因为船晃,泼了一半,到了岸边再加了一半的江水,所以上面一半确实不是南零的水。神吧。
大唐盛世,威仪天下。一群隐居山林的诗僧与雅士,开始了对茶文化的悟道与升华,形成了以茶礼、茶道、茶艺为特色的中国独有的文化符号。日本和韩国的茶道莫不起源于此。可惜,我们却把国粹当成了外国的东西。所幸,上海世博会“茶仙子”鲍丽丽女士,遍访名山大川,求教隐士高僧,复兴了很多古茶礼,为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参加世博会的各国元首演绎了中国茶礼。我观摩过她在东方艺术中心的表演,既美轮美奂,又宁静祥和,让人无限向往古人隐居林泉、回归自然的桃源之乐。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茶”,就是“人”在“草”“木”之间。所以茶与酒、咖啡不同,既能解渴,还让人在清醒中保持宁静,增强对世界的洞察力,寄托对自然的向往。难怪禅寺中最先流行茶。“禅茶一味”,说的是禅和茶都让人能够领悟佛理大法。唐代诗人卢仝有首长诗,人称《七碗茶》,从第一碗喝到第七碗,不但让你浑身通透,消除苦闷,还能文思泉涌,飘飘欲仙。七碗茶的茶道失传很久。好在鲍丽丽女士也成功复古了七碗茶。
喝茶只需两个动作——拿起和放下。人生亦如是,拿得起,放得下。茶留给中国人的,是生活的艺术,是心灵的安宁。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