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是畲族人民必备的饮料,用茶敬老待客是畲家的传统习俗。
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时畲民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20世纪60年代以前,民歌普及率很高,人们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等一系列对歌习俗。
根据当代《畲族叙事歌集萃》一书中记载,许多山歌中都有对茶的传唱。在讲述涉足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畲岚山》和《石莲花》中均唱到:
“青山明月等娘(姑娘)来,敬了香茶歌喉开。
小娘热情招待郎,姐妹烧茶成大帮。
晏脯食了坐厅堂,一碗香茶捧分郎。
小郎把茶接过手,姐妹商量便开腔。
糯米做酒喷喷香,阿娘(姑娘)泡茶茶更香。
食了香茶歌音清,歌源一出满山林。”
”
其实,畲族茶史溯源应在陆羽《茶经》问世以前。《茶经》问世于唐·建中元年(780年),而根据福建省委党校雷湾山教授主持的畲族渊源课题调查确认:据文献记载,约在公元七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人民就陆续迁移到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大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地出现于前岐、佳阳、硖门、白琳、太姥山等福鼎的一些山区、半山区。这些畲族聚集地大多散居在峰峦重叠的深山,气候土壤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加上畲族是一个勤劳且勇于开拓的民族,因此畲民迁徙到那里,拓荒到那里,种茶到那里,在漫长的栽茶、采茶、制茶、饮茶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起了独具特色的畲族茶文化,形成“畲山无处不种茶、畲民无时不喝茶”的习俗。
畲民大多集聚在山腰地带,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但尽占有的可耕田地却都是从陡峭的山坡上千辛万苦通过认真修筑梯级而获得的,修筑的梯级园地土壤腐殖质丰富,十分适宜茶树种植。同时这里绿树成荫,终年云雾缭绕,孕育了茶叶优异的自然品质,因而自唐永泰以来,畲族太祖雷进裕等人先后从广东等地迁徙福鼎后,不管是单家独户还是小聚居,他们都在自筑梯级园地上见缝插针种植茶树,距今1000多年的历史。
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古人认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正如明·郎瑛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而婚嫁用茶,在畲族中突出表现为“畲族宝塔茶”。
畲族“宝塔茶”是福鼎畲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婚嫁习俗,曾在福鼎与浙江交界的苍南、泰顺、平阳一带畲族聚居地广为流传。这一婚嫁礼仪习俗将茶礼提炼、升华到一种独特的境界,成为畲族风情活动中最有特色、最富情趣的民族习俗活动之一。
“宝塔茶”文化说的是,畲族青年男女于结婚的前两天,男方必须挑选一位精明能干、能歌善舞的男子,当“亲家伯”或称“迎亲伯”,全权代表男方,挑上猪肉、禽蛋等聘礼,前往女家接亲。女家见“亲家伯”来,立即开大门鸣炮迎接,“亲家嫂”则搬一张板凳放在厅堂的左首让他入座:“亲家伯”要懂得谦让,把板凳挪到右边就座。接着,“亲家嫂”向他敬烟,但这时“亲家伯”要拿出自己的烟,先敬“亲家嫂”及其在场的人们。否则,就会被视为无礼,便点着鞭炮扔到他脚边,轰他,烧他的衣裤,取笑他。
男方送来的礼品要一一摆在桌上展示。“亲家嫂”会取猪肉、禽蛋等过秤,亲家伯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接着,“亲家嫂”用樟木红漆八角茶盘捧出5碗热茶,这5碗热茶像叠罗汉式叠成3层:一碗垫底,中间3碗,围成梅花状,顶上再压一碗,呈宝塔形,恭恭敬敬他献给“亲家伯”品饮。“亲家伯”品饮时用牙齿咬住宝塔顶上的那碗茶,以双手挟住中间那3碗茶,连同底层的那碗茶,分别递给4位轿夫,他自己则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这简直是高难度的杂技表演!要是把茶水溅了或倒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还会遭到“亲家嫂”的奚落。
“亲家嫂”向“亲家伯”敬“宝塔茶”时,通常还有一段对歌习俗。例如,当“亲家嫂”端出“宝塔茶”时,就会唱道:“茶是好茶,我说大哥呀,茶是小姑子亲手采的,就等这一天来临好敬客。一碗一碗垒起,一天一天盼啊,日子都已垒成塔。人是佳人,小姑子要出阁,就请大哥你喝下这一碗碗茶。”此时,“亲家伯”也以歌回应:“茶是好茶,我说大嫂呀,这茶是我家小弟亲手帮着做的,正配大嫂的好手艺。这一碗碗呀,情浓于茶。人是俊郎,小弟今天迎娶佳人,我说大嫂呀,一碗一碗拆下喝了,好日子还得从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