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不如吃茶去。
举头望明月,不如吃茶去。
会当凌绝顶,不如吃茶去。
我欲乘风归去,不如吃茶去。
为什么喝茶要叫吃茶呢?
吃茶”称呼是历史的缘故,茶之为用,最早从咀嚼茶树的鲜叶开始,发展到生煮羹饮的,甚至到了唐代饮茶时,并佐以食料的习惯,故而沿用饮茶为“吃茶”的称呼。喝茶,是通俗的饮茶,喝字一个口,一口就饮完。品茶 ,是高雅的饮茶,品字三个口,慢慢品尝。
吃茶就是喝茶,这是南北方说法的不一样。江浙地区,我们这里喝都可以用吃来代替,比如:吃茶,吃酒,吃粥,吃汤,另外还有一些只要从嘴进的动作也可以用吃来代替,比如吃烟(抽烟)。
不管你同意哪种说法,在云南这片红土地上,有着很多各式各样的“吃茶”方式,让我们来看看你可能不知道的普洱茶的“吃”法。
1、多样化的烤茶
烤茶是云南最具民族特色、认知度最高的民族茶饮法,云南边疆的佤族、拉祜族、彝族和纳西族等民族常用烤茶招待客人。
普洱市澜沧县拉祜族的“烤茶”,首先将小土罐放在火塘上烤热,然后将云南晒青毛茶或者普洱生茶散茶放入土罐进行抖烤,待罐中茶叶茶色微黄,茶香四溢时将开水冲入罐中,烧煮片刻后将茶汤倒出,再品饮茶汁浓度,如茶汤过浓,加入开水调节,等茶汤浓度适宜时,倒出正式饮用。
佤族“烧茶”与烤茶相似。先用壶将水煮沸,然后将茶放在一块薄铁板上置于火塘上烘烤,待茶叶焦黄,将茶倒入开水壶内煮,煮好后,将茶水倒入杯中饮用。佤族日常生活中还喜欢喝苦茶,苦茶是用一口大砂罐,若无砂罐也可用大茶缸或土罐,在火塘边熬煮云南大叶茶,煮一次放一两(50克)左右,直到将罐中的茶水熬到只剩下三五口为止,所剩的这几口茶汁就是苦茶。这样熬煮出来的苦茶,色如煨出来的中药汤,饮用时就罐抬起来喝,喝时虽然微苦,但其后顿觉清凉。
纳西族的“龙虎斗”,将茶叶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叶烤黄后,冲入开水煮茶,后将煮好的茶冲入盛有小半杯白酒的茶杯内,顿时杯内发出清脆的响声,响声过后即可饮茶。龙虎斗被纳西族认为是解表散寒,治感冒的良药,深受纳西族的喜爱。
2、白族“三道茶”
第一道为“苦茶”,制作时,先将水烧开,后将一只小砂罐置于文火上烘烤。待砂罐烤热后,取适量茶叶放入罐内,并不停地转动砂罐,使茶叶受热均匀。待罐内茶叶转黄,茶香喷鼻时,注入已经烧沸的开水,后将煮沸的茶水倒入茶盅,茶容量一般为五分满,再用双手举盅献给客人。经烘烤、煮沸而成的第一道茶,茶汤色如琥珀,焦香扑鼻,喝下去滋味苦涩。
第二道茶,称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并在茶盅里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这样煮成的茶,香甜可口。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其煮茶方法与前一道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煮沸后将茶汤倒出,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这道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
3、彝族打油茶
打油茶在云南丽江市永胜县最为流行,那里居住着白族、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当地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和汉族饮食文化相融,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打油茶茶饮法,当地坊间甚至流传着“丽江粑粑,鹤庆的酒,打油茶呀家家有”的俗语。
制作打油茶,先将土罐放到炭火上预热,待罐内水汽烘干后,放入适量香糯米、花生、麻子、花椒烤制香味四溢。后投入适量新鲜猪油,并不断烘烤搅拌,使罐内油、米受热均匀,充分相融。等米烤黄后将适量茶放入罐中即可,待茶炸至金黄,再注水。等茶水沸腾,即可倒出饮用。打油茶融茶香、米香、油香为一体,香气浓郁四溢,滋味独特,汤色乳黄。
4、傣族“竹筒茶”
傣族人习惯把晒干的青茶装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入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6分钟左右筒内茶便软化,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舂压紧后,再填春茶烘烤,这样边烘、边舂、边填、直至茶填满竹筒为止,待茶烤干后,破开竹筒取出茶煮泡饮用。
5、僾尼人“土锅茶”
6、基诺族“凉拌茶”
将鲜嫩的茶叶揉软搓细,放入碗中,随即加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等凉拌食用。这种食茶法沿袭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7、布朗族“青竹茶”
将泉水盛于一尺多长的鲜香竹内,烧开,后将茶放入竹筒内,待茶水煮沸后将其倒入寸长的竹盅内饮用。
8、布朗族“酸茶”
对,又是布朗族,是最早发现茶和利用茶的民族之一,素有吃酸茶的习俗。布朗族同胞中流传一句俗语:酸茶早吃,一天威风,晚吃,赛过仙翁。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