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的一天,我跟着满山跑的杨丽来到了勐宋乡大曼吕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那卡。地处滑竹梁子山东面的那卡海拔并不低,拉祜人家的吊脚楼环山而建,一蓬蓬葱郁的翠竹长在房前屋后,就地取材的拉祜族用竹子建房,做篱笆,编织背篓,做水烟筒,储存茶叶……还没有走到拉祜汉子扎大家,阵阵焦香伴着竹子的清香已在七拐八弯的山路上弥漫开,顺着香味一路往下,原来是扎大在火塘边舂近年来备受茶客追捧的那卡竹筒茶。别看竹筒茶小巧不占地方,制作起来可是费时费工的活儿,聊起那卡的竹筒茶,扎大总是有股子骄傲与自豪劲,“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旧时每年都要贡给‘车里宣慰司’,据说缅甸国王也喝过那卡的竹筒茶。”
在单薄纤细的竹子未成竹筒茶之前,竹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歌、散文、图画,是琴手手中的乐器。当竹筒意外地被少数民族当作器皿使用后,竹子与茶便因彼此的存在建立长久依赖的生活习俗,成为了少数民族永不厌倦的茶文化流传至今,竹香幽幽的竹筒茶成为少数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合体和伴手礼,也是少数民族最早的一种紧压储存茶的方法之一,云南竹筒茶种类颇多,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以竹筒作为贮茶工具,拉祜族那卡竹筒茶、壮族姑娘茶、布朗族酸茶为代表;二、以竹筒作为烤制茶工具,以傣族竹筒香茶为代表;三、以竹筒作为煮饮茶工具,茶壶,茶杯以布朗族、阿昌族的青竹茶,景颇族的鲜竹筒茶为代表。
在云南少数民族制作竹筒茶的材料很有讲究。首先,不是什么竹子都可以使用,扎大说传统竹筒茶必须选取秋季成熟的新鲜香竹,又称甜竹、金竹,顾名思义,选用香竹做茶叶容器会使茶叶潜移默化地吸收竹子新鲜时的清香。火塘边摆放了一堆按竹节分切成段的新鲜香竹,扎大抓起一撮那卡干毛茶塞入竹筒后置火上烘烤,温度逐渐上升,慢慢地,新鲜香竹溢出竹汁浸润茶叶后他便用木棍舂紧,再次装填茶叶,烘烤,反复几次直到装满竹筒,用木塞塞好,放在火塘上烘烤,待竹筒表层起泡,流出黄油为止。我迫不及待地撬开一筒扎大去年做的竹筒茶,沸水一入盖碗,浓郁的茶香夹杂着竹子的清香和炭火烘焙过的焦香便升腾而起,茶汤黄绿清澈,滋味鲜爽甘醇。
在少数民族众多,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云南,相同的少数民族对于竹筒茶有着看似相同,却各自相异的制作方式。比如,拉祜族,在那卡外其他地区的拉祜族比较喜爱另一种方法制作的竹筒香茶,这茶是拉祜人比较讲究的一种待客茶,拉祜语称为“瓦结那”。因其原料细嫩也被称为“姑娘茶”。这种竹筒香茶的制作方法稍微复杂一些,将晒干的青茶放进饭甄中,甄底堆放一层被水浸透的糯米,甄的中央则铺垫一块纱布,放上毛茶,蒸十五分钟左右,待茶叶软化并充分吸收糯米香味后倒出,装进竹筒,边装边用木棍将筒内茶叶舂压烘烤,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压紧为好,再用甜竹叶或草纸堵住筒口,放置于火塘上,以文火慢慢烘烤,至筒色由绿变为焦黄,筒内茶叶完全烤干,剖下竹筒或储存于竹筒内,即成竹筒香茶。茶香气馥郁,竹香、糯米香、茶香三香一体,极易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