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民俗 >

走进福建茶文化: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时间:2023-12-04 15:43来源:茶虫 作者:茶虫浏览:
福建是茶的发源地,在宋代开始,武夷山茶就已享誉境内有着非常悠久的茶历史。作为最早茶文化的发源地,福建不止有着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历史优势,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茶技艺。通过这些技艺能让泡出的茶更加清香。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普洱茶
福建是的发源地,在宋代开始,武夷山就已享誉境内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作为最早茶文化的发源地,福建不止有着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历史优势,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茶技艺。通过这些技艺能让泡出的茶更加清香。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茶经》早300余年,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建茶、斗茶在宋元二朝尉然成风,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制茶工艺茶叶贸易渐盛,武夷山的茶山、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制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
 
“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福建人对于茶情有独钟,在福建闽南一带更有着“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传统,而福建闽北也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在福建很多地方人们都已形成了早上和晚上都饮茶的习惯,对于茶的依赖程度到了用“痴迷”一词来形容。
 
讲究“水、火、茶”
福建人饮茶对于“水、火、茶”三个要素是相当讲究的,而茶具更是有多种形状,福建人认为茶具越用越珍贵,长时间用来泡茶的茶具,里所结的“茶垢”让你的茶具就算不放茶叶也散发出茶香,这也形成了一种别样的攀比:谁家的茶壶结的“茶垢”越多,谁家最有礼!也因此若小孩子不小心摔破了“茶垢”厚的茶壶,老人很是痛心的。
说到水,福建人认为最适合用来泡茶的水是泉水,用到的火则是炭炎为主,烧水也有一番功夫,要把水煮三沸才用来冲泡
 
最具特色的茶米
在福建的闽南一带,当客人来临时主人必定会拿出“茶米”,然后泡出一小浓茶,称为“泡tay”,他们会热情来邀请你喝上几杯,然后边喝边拉家常。
 
热闹有趣的擂茶
在福建闽北及闽西北山区有一种十分热闹的擂茶,他们称为“客茶”,原名叫“三生汤”,擂茶的主要做法是把茶叶、芝麻、生姜、爆米、猪油和盐等混在一起,经过过放到“擂钵”内,反复擂成糊状成“擂茶脚子”,把脚子放到茶碗里,再加上沸水,就成了具有甜苦香辣的福建特色茶—擂茶。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闽南人喜欢用小怀品味“功夫茶”,而闽北人则喜欢使用大碗来饮用擂茶,十分有趣。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与百姓生活,如此贴近,雅俗共赏,茶是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文化。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溶化在茶香之中,以至在人类历史上,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友谊的桥梁,文明的象征,精神的化身。它的发现与应用,曾给世界以震惊,为世人所瞩目。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
连绵中国茶文化历史,福建茶文化凝聚着地理灵性,茶在福建已有上千年之久,茶类的创制要数福建最多,品茶的技艺也数福建最奇,福建茶叶在中国茶叶发展乃至世界茶叶发展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中国茶叶 茶文化 功夫茶 普洱茶 中国茶 乌龙茶 普洱 工艺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中国茶文化研究会授予沅陵县中
中国茶文化研究会授予沅陵县中
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
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
战争 普洱茶文化发展的终结者
战争 普洱茶文化发展的终结者
火塘上的茶文化
火塘上的茶文化
茶与佛教的结缘促使中国茶文化
茶与佛教的结缘促使中国茶文化
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
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
茶艺与茶文化 茶道 茶俗
茶艺与茶文化 茶道 茶俗
只需看一眼递上来的茶单茶文化
只需看一眼递上来的茶单茶文化
普洱茶的茶文化有哪些?
普洱茶的茶文化有哪些?
英山茶文化旅游节揽资11亿元
英山茶文化旅游节揽资11亿元
武夷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茶文
武夷山市收藏家协会成立“茶文
大埔饮茶文化
大埔饮茶文化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