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世界的
茶名、读音和
饮茶方法,都始自中国。
全球性文化交流,使
茶文化传播到全世界,同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
饮茶习俗。
但由于根在中国,中国
饮茶习俗对世界各国影响甚巨。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加味调饮
其特征是在
茶汤中添加调味品、营养品。其调味品分咸味和甜味。营养品主要是奶类——牛、羊、马、驼奶。
①咸味调饮式
以蒙古奶茶为代表。人们砍一块
砖茶,大锅熬煮,取汤去渣,兑入或牛或羊或马的奶和食盐,调成咸味奶茶,或解渴,或佐餐,天天如此。
冬季有时加入黄油、肉汤、炒米等,增加热量,以奏御寒之功。有时,茶中还加配中草药,以治感冒。
茶渣喂食牛羊或骆驼。
蒙古、俄罗斯的中亚细亚等地区的民族,与我国蒙古族、藏族,
历史上同属游牧、肉食为主民族,缺少蔬菜,维生素不足,须以
饮茶弥补。“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缺茶”,为其经验之谈。
②甜味调饮式
③加糖和香料调饮式
以西北非的“
薄荷糖茶”为代表,是摩洛哥、毛里塔里亚、阿尔及利亚、马里、塞内加尔、赞比亚、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利比里亚、贝宁、塞拉利昂等国家民族的
饮茶方式。
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不饮酒而
饮茶,尤其撒哈拉大沙漠周围各国,气候干燥、炎热,人们每日必饮“
三道茶”为生活主要内容。
中东地区气候干燥、炎热,人们习惯
红茶,加糖或柠檬调饮。
利比亚人红
绿茶均饮。人们煮成糖茶饮用,通常早晚饮
红茶,午餐饮
绿茶。也门人爱饮甜味
红茶。
西亚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男女都喜欢
红茶,企业机关则有专人
煮茶送饮的。城乡
茶馆普及,出门
饮茶也方便。
伊朗和伊拉克人,则更是餐餐不离浓味
红茶,沸水
冲泡,再在
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主要是美国流行,以
红茶泡用,去渣,或用
速溶茶冷水
冲泡,,放在冰箱冷却后,饮时杯中再加入冰块、方糖、柠檬、或蜂蜜、甜果酒调饮,甜而微酸,开胃爽口。
这种
冰茶,饮用方便、快捷,颇合性格求快而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美国人的心理。
美国进口的茶,除部分作
袋泡茶外,大部分茶为中低档货和
绿茶末片,用于加工
速溶茶,或加香料成为混合
速溶茶。近年来人们也有饮草药茶的(如玫瑰茄之类)。
加拿大人多为英式热饮高档
红茶,但也有
冰茶,人均消费高于美国。
纯茶清饮
茶叶用沸水
冲泡后,不添加任何调味品,而清
饮茶汤,品尝
茶叶的真香本味,有的浓饮-—-如小壶
乌龙茶;有的淡饮——如大壶或茶杯
冲泡。清饮法的源流在中国。
在海外,推崇此种饮法的,多为东方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华裔家庭和中餐馆。
日本民族,性喜清饮蒸青
绿茶。
饮茶习俗,似在向两个方面发展:一为“
茶道”,它与东方传统哲学思想结合,将
饮茶升华到了重侈身讲礼法的文化高度。女子出嫁前,如能娴熟于“
茶道”常被认为是有教养的表现。
一为与生活现实结合,整叶茶
冲泡清饮,往往三餐不离茶,与食事相配套。
茶叶讲究“三绿”(干茶绿、
汤色绿、
叶底绿)。在冲绳岛等地,也有喜饮
茉莉花茶者。
全日本年人均
饮茶 1.5 千克。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讲求
饮茶健康、
减肥,开始饮
乌龙茶,并开发出罐装
乌龙茶水,并继之于红
绿茶水,各种中草药茶。开罐冷饮,颇为方便,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
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
冲泡清饮乌龙、
普洱、
花茶。
韩国因受中国和日本双重文化影响,兴起“
茶礼”习俗,倡
饮茶,讲修养,也属清饮系列。多饮
炒青绿茶,近年来又流行
普洱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