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以礼仪为核心的茶礼,可以体现为待客之礼,也可以体现在婚俗、丧仪、祭祀等方方面面。
[客来敬茶]
中国人有这样的习惯,凡有客来,先奉上一杯清茶,这是必到的礼仪。客来敬茶,首先是为了向来客示敬,其次也是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客人消烦解渴,再则也表达了主人让客人安心入座和留客叙谈之意。
[茶与婚俗]
在我国,茶与婚俗的结缘很早。据记载,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方成公主入藏时,在陪嫁的礼品中就有茶叶。这主要是因为唐代饮茶之风甚盛,茶已在汉人日常生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到了宋代,婚俗与茶的关系基本定型,茶叶已成为婚姻中不可缺少的礼品。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婚娶时,相聚踏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吴自牧《梦梁录》中也有“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布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的记载。明朝有“订亲茶”的记载。而清代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郑板桥《竹枝词》里描写了一位纯情女子大胆热情地邀请小伙子到她家吃茶的情景:“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红楼梦》中的王熙凤送林黛玉茶后,拿黛玉寻开心:“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为什么茶与婚俗的关系如此密切呢?我们可从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以茶为礼,是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这段话中找到答案。原来古人结婚以茶为礼,是取其“不移志”之意。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可用来表示爱情忠贞不渝;因“茶性最洁”,可用来表示爱情冷清玉洁;因茶树多籽,可用来象征子息繁盛;因茶树四季常青,又可表示爱情永世常青。所以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在现代生活中,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之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
在婚嫁习俗形成过程中,我国南方地区形成了特殊的“三茶六礼”习俗。
“六礼”其实在周代就已形成。《礼记 昏义》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并记载了传统婚姻的“六礼”:纳采、问名、纳吉、请期、迎亲。“纳采”即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女方答应后,男方执礼物向女方求婚;“问名”即男主问清女方的姓名及出生年月日,回家后占卜吉凶;“纳吉”即男方卜得吉兆后,备下彩礼通知女方,决定联姻;“纳征”即订婚聘礼;“请期”指择定吉日,向女家征求意见;“迎亲”就是新郎迎娶新娘。那么什么是“三茶”呢?“三茶”通常指下茶、受茶、合茶。南方地区的婚俗中少不了茶,在“纳吉”后即男方托媒人携茶礼向女方提亲后,男家客人入座,姑娘要有礼貌地按辈分高低、年龄长幼依次敬甜茶,称之为“下茶”。通过姑娘敬茶的举止,男方可以评价姑娘的人品、仪表、素质;女方如果同意婚事,就收下礼物,称为“受茶”。在相亲过程中,中意与否,其表示方法都颇为含蓄。在浙江金华一带,如女方中意男方,则煮两只鸭蛋以示团圆;反之则以荷包蛋招待。男方如中意女方,则将两只鸭蛋全吃了,意为成双;如犹豫不决,则吃掉一只,以示下次再来吃;若不中意,则原封不动地留着。“下茶”之后,男方就要择吉日大办婚宴,俗称“吃安心酒”;迎到男家后,就要举行“合茶”大礼,在浙江德清一带,新良须带一包茶、一包米到男家,在婚礼上举行煮蛋熬粥的“奉茶认亲”仪式。
“三茶六礼”成了“明媒正娶”的代名词,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许多文学作品中看到,如李渔《蜃中楼》中有“他不曾有三茶六礼行到我家来”,又鲁迅《彷徨 离婚》中有“他就是着了那滥婊子的迷,要赶我出去,我是三茶六礼来的,花轿抬来的呵,那么容易吗?”“三茶六礼”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留意一下某些地区的婚俗习惯,不难发现这种遗风。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茶在各地区各民族中的婚俗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各地民俗风情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与婚姻相关的茶俗也各有特色。
在浙江一带,举行婚礼时,有“三道茶”的仪式。第一道茶是白果茶,新郎新娘接过茶,双手捧着,对着神龛和公婆作一深揖,然后将茶碗往嘴唇边一触而过;第二道茶是莲子、红枣茶,与第一道茶相似;第三道茶是清茶,新郎新娘对着神龛,公婆作揖,夫妻俩面对面一饮而尽。前两道茶是敬神灵和父母的,一是感谢神灵赐福,二是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不能喝掉;第三道茶表示夫妻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之意,所以夫妻对拜后须一饮而尽。
湖南衡阳一带有“吃和合茶”、“吃抬茶”的婚姻习俗。大喜之日闹洞房时,围观的人让新郎新娘同坐一条板凳上,各自把左腿放在对方右腿上面,新郎用左手搭在新娘肩膀上,新娘则以右手搭在新郎肩膀上,空下的两只手,以拇指与食指共同合为正方形,旁边人则取茶杯放在其中,斟满杯后,闹洞房的人依次上去品尝,这种茶叫做“和合茶”,蕴含着祝福新婚夫妇日后和和美美、合家欢乐之意。“吃抬茶”则是婚礼上让新郎新娘两人共抬一只茶盘,上面摆着盛满茶水的杯子,新娘夫妇抬着茶盘按辈分大小依次走到客人面前,请大家饮用。但闹洞房 的人不是每人都能喝到这杯茶,只有能说出赞语的人方能饮茶,说不出的人就喝不上。这些习俗,至今有的地方还在流传着。
台湾地区举行婚礼时,除了拜公婆之外,还要向男方长辈举行敬奉甜茶的仪式。新郎的长辈在厅堂里依辈分坐定后,新娘端着茶盘由伴娘陪着走进厅堂,向长辈逐个敬献甜茶,表示日后家庭和睦相处,夫妻恩爱有加。
广东顺德一带,新娘初次从娘家回来,要举行“跪茶”仪式。当新娘未进门时,在厅堂先摆上一张四方桌,桌上摆放着一把茶壶,茶盘上放两只小茶盅。新娘踏入门槛后,用双脚膝行至桌前方,向公婆叩头三拜,再膝行至桌后方,叩头三拜,然后起身给公婆敬茶,以示对公婆的孝顺。
在江西婺源地区,姑娘出嫁前,要亲手用丝线和最好的茶叶扎一朵茶花,出嫁那天,姑娘当着亲戚朋友的面用开水冲泡茶花,敬奉给公婆、宾客,这时,亲友们会评价茶花及茶水的品质,如果茶花外形漂亮,茶汤美味,就象征着这对新婚夫妇未来生活的美好。
“喝新郎茶”是婺源地区的又一风俗。在新娘的头一年,老丈人家的亲戚朋友及邻里,要在来年农历正月接新郎倌,俗称“接新客”。接新客这一天,主人一般要请几位酒量相当的宾客作陪,将珍藏多时的上等好茶给每人沏上一杯,边喝茶边叙旧,待茶过三巡后,酒菜也上桌,一般先敬新郎倌一杯,后互相敬酒。按当地的风俗,新郎倌须喝醉了才尽兴,但体贴的妻子会替新郎倌泡上一杯浓茶,以表示夫妻之间互敬互爱之情。
湖南临武、桂阳、隆回、新宁诸县汉、瑶等民族,男方向女方“下茶”(即“送茶”),除送其它礼物外,必须要有“盐茶盘”。这是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习俗,所谓“盐茶盘”,就是用灯芯草染色组成“鸾凤和鸣”、“喜鹊含梅”等图案,同时以茶与盐堆满盘中空隙,称之为“正茶”。女方接受“盐茶盘”,表示双方婚姻关系确定;如果女方拒绝接受“盐茶盘”,表示女方不接受这段婚姻。
贵州的侗族姑娘如果对父母包办的婚姻不满意,不愿出嫁,就用纸包一包干茶叶亲自送往男家,把茶叶包放在堂屋桌子上,转向即走,只要不被男家人抓住,婚约就算废除,此即所谓“退茶”,就是指退掉了订亲礼。
云南白族青年男女订婚或结婚,男方送女方钱物不论多少,但一定要送以茶为主的四样彩礼,即茶、酒、糖、盐,每样都要是六包,十六包或六瓶,十六瓶。因“六”与“禄”谐——借以讨口彩。
在婚礼仪式上,白族人的"闹茶"很有文化气息,通常是对歌、猜谜、联对、赋诗等,花样繁多。有时由客人出题,让新人以歌作答;或者出个连环谜,叫新郎新娘双双回答;或者出了上联,让新郎新娘对下联;或者限题作诗、步韵奉和等。若是新郎新娘不依从,客人们则不饮他们斟上的茶;若是新郎或新娘回答得文不对题,自然会引得哄堂大笑。至今在大理的白族婚礼上还可见到“闹茶”的习俗。
云南怒江畔的德昂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时,贺客还要特意送上一棵茶树。因为德昂人认为自己的民族起源于一棵茶树。相传在洪荒时代,天神在怒江边种下一棵茶树,地球上便有了德昂族,于是德昂族世世代代与茶解下了不解之缘,家家户户种茶,招待宾客用茶,德昂族已视茶为民族之魂。
云南独龙族男青年如果看上了自己心仪的姑娘,会请一个能说会道且威望的已婚男子当媒人,媒人要提上茶壶到姑娘家,并以最快的动作将茶壶灌上水烧开,然后在姑娘家碗上取下碗,把茶水倒入碗内,按姑娘家的辈分顺序每人面前放一碗,接着开始说婚事,说到深夜,茶水从热到冷又冷变热,姑娘家的人一个也不喝;说婚人第二天晚上又来。连接三个晚上,若茶水仍没有人喝,就说明姑娘家不同意这门亲事;如果姑娘家的人都喝了茶,这门亲事就成了,双方可约定时间订婚。
侗族人有“吃油茶”的说法,这是侗族未婚青年向姑娘求婚的代名词。如果有媒人到某户姑娘家,说是“某家让我来你家向姑娘讨碗油茶吃”,言外之意就是向这户姑娘求婚,一旦女方父母同意,男女青年婚事就算定了,所以“吃油茶”并非是单纯的喝茶之意。
在裕固族人的婚俗里,婚礼的第二天天亮之前,由新娘首次在婆家灶房里点燃烛火,称为“生新火”。接着要用新锅熬煮第一锅新茶,曰“烧新茶”。茶烧好后,新郎即请来全家老小,按辈分向新郎--介绍称谓。新郎则为便宜每人舀一碗新茶(酥油奶茶)献上。
地处四川西北一带的羌族婚俗中有“吃茶”的习俗。先是男家带着彩礼的女家,当得到女家许婚后,男家会派人来迎新,这时全村人都会跟着迎亲到沿途茶吃够了,祝福也载满了,吃茶的人才散去。
藏族有些地区把饮茶聚会作为青年男女找对象的活动方式,称之为“茶会”。这一天,男女青年带着熬好的酥油茶到约定地点聚会,双方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对歌,并通过互敬酥油茶的机会抢对方的帽子或头巾,被抢者就追赶讨还,避开人群后,两人找一个幽静的地方进一步交谈,如双方有意,就可结为良缘,如一方无意,则礼貌地要回自己的帽子或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