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各地中品茶的礼俗大同小异。潮汕人请喝茶有自己的规矩,主人亲手为个人冲茶以示尊敬。而若喝茶间有客人到来,需要撤换茶叶重新冲茶表示欢迎,否则便是待之不恭。第一巡茶的第一杯,要请在座的长辈或声望地位高的人先喝,即“先尊后卑、先老后幼”,此外,还有“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历排辈,按步就方外,还得先敬客人和来宾,然后向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潮语“柜”与“县”同音,冲茶者,便被戏称为“风炉县长”)才可饮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敬。如若人多,使用多杯的大罐时,喝茶的人则要顺手端自己前面的一杯。
最后一个人才能端中间的,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在旁边茶杯未有人端起之前,就先拿了中间一杯,不但会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也是对在座客人的不尊重,这就有失礼仪了。如若人多杯少,则你喝一杯以后,就要谦让座上的人都喝了,才能喝第二杯,真可谓“谦谦君子饮者风”了。客人喝茶时,不能用杯脚擦茶池,喝完茶,茶杯要轻放不出声,否则被视为不尊重主人,是“强宾压主”有意挑衅。
在举杯前,主客都要做一谦让手势,喊一个“食”字(潮语“食”通“饮”)或连喊“食食”、“食食”。
1、斟好即喝
工夫茶讲究色香味,而为了突出其“香”,品工夫茶有一个特点就是要趁热,斟好即喝,因此,潮汕拼命啜(潮语读鲁4)”的俗语,即端茶杯因汤热必须平稳,饮茶时需趁热闻香,只好拼命啜,不怕烫了,因为茶汤温度一降则精华易散,由此也衍生了另外一句“饮茶无三请(也称‘食茶无三声’)”的潮汕俗语。指的是饮茶要趁热,斟好即喝。
如果饮茶已三请,必然需过一段时间,茶汤也就已不热了。因此,冲茶者会把杯中的已凉的茶倒掉,重新泡新的。但必须顺便指出的是,工夫茶由于过分讲究“香”,使茶汤过热,有容易烫伤身体的毛病。因此有医学家建议此习俗还是改改为好。
2、饮茶有“色”
脸色:“喝茶皱眉,表示嫌弃”,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茶色:若是客人在主人不便之时造访,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而抽身告辞;反之,如果是主人平时待客,茶汤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其意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因此还引申出另一句潮汕俗语“某人无茶色”,指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
社交功能篇:作为一名潮汕人,加之家里也做一下茶叶生意,可以说每天我都离不开茶。在我生活的区域,多数人喝青茶,包括凤凰水仙、凤凰单枞、大红袍等,特别是时候配海鲜类食物的铁观音,很受人们青睐。
在我看来,喝茶在潮汕人的日常社交中占了相当大的作用。茶在潮汕人沟通交流之中相当于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没有话题,可以聊茶:这茶不错,口感甘甜……
说话累了,喝一口茶:来,喝一口茶,都快凉了;
谈到兴起,敬一口茶。
桥梁的比喻可能不够生动,应该说茶像润滑剂,让潮汕人从容坐下来,畅谈天地,避免尴尬却也增进感情。
要说茶的作用,不妨假设没有茶会是怎样的结果。潮汕人交谈大多比较内敛,没有茶壶茶杯在手,大概会坐不自在,说不自在。有了茶便不一样了,冲茶大可气定神闲,边冲边说;喝茶则起座端杯,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