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民俗 >

湖南桃源的喝擂茶风俗探究

时间:2023-08-16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就更离不开擂茶了。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这里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饭,而是摆上一桌擂茶。家里来了贵客,更要摆上一桌擂茶。位于桃源县境内的桃花源素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里不仅自然风光让人叫绝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逢年过节,办红白喜事,就更离不开擂茶了。无论是炎热的夏季,或是寒冷的冬天,这里的百姓一般不吃中午饭,而是摆上一桌擂茶。家里来了贵客,更要摆上一桌擂茶。位于桃源县境内的桃花源素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这里不仅自然风光让人叫绝,这里的擂茶,更是桃源擂茶中的极品。笔者生长在常德,数次饮用擂茶,熟知其制作过程,并了解其功能用途,现介绍如下。
 
   一、有关“擂茶”一词的历史记载和桃源擂茶的缘起
 
   擂茶实际上是一种饮料,由于“脚子”(方言,即擂制后形成的糊状物)是擂制而成,所以取名擂茶。擂茶源远流长,考“擂茶”一名,文献出现甚早。早在宋代就盛行此茶,宋朝耐得翁《都城纪胜》及吴自牧《梦粱录》中就有“擂茶”、“七宝擂茶”的记载,可惜七宝擂茶制法已经失传。袁文撰的《瓮牖闲评》中也提到“余生汉东,最喜啜田田田茶、闲时常过一、二。北人知余啜此,则煮以相饷,其法以茶芽盏许,入少脂麻沙盆中研烂,量人多少煮之,其味极甘腴可爱……茶,古不闻食,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号茗粥,则知田田田茶者,自晋盖有之矣。”①
 
   清·同治《兴国县志》曾记载:“平时宾客偶至,必呼酒留饮,佐以果盒,曰把盏。……把盏之后,继以擂茶。捣叶为末,加芝麻、油盐及姜,瀹而羹之,陈列果品,再三劝进。女客至,尤尚此。农工力作,午间亦设以相劳,皆习俗之近厚者。”②
 
   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称“桃源擂茶”是世界茶道中的上乘之作,并一致认定湖南省的桃源是我国正宗擂茶的发祥地,其它擂茶亦本源如此。中国擂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调饮式饮茶方法。
 
   擂茶的历史是有史籍可作考证的。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上,有用茶、姜、米等原料制作的茶饮并成为宫廷贡品的记载,据说那就是擂茶。公元前280年,秦大将司马错屯兵沅水之南,在与桃源毗邻的长茅岭一带筑城,当时民间流传“古羹”,这就是擂茶的老祖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今桃源之地被纳入黔中郡。西汉初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辖13个县,包括今湖北西南部,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阳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桃花源就在武陵郡的临沅县境内,当时叫乌头村。关于擂茶的传说有的涉及到刘备,有的涉及到诸葛亮、张飞,但更多的却是提到马援。刘备和诸葛亮到没到过乌头村,无可稽考。张飞取武陵虽到过乌头村,但没留下瘟病流行的记载,唯有马援一说可见于历史的记载。
 
   马援到乌头村(即今桃花源)的具体时间已无史可考,但据史料推测,当在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到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之间的一盛夏,《桃源县志·凡例》(康熙版)载③:“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纪,鸡犬不惊”,“凿石室以安民(马援当年和将士们开凿的石室,近似于陕北的窑洞,经两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保存完好),民间献擂茶以报德”,誉为千古绝唱。《桃源县志》(道光版)记载:“擂茶合茶、姜、芝麻、盐、茱萸,以阴阳水和饮之,一名五味汤,相传马援制以避瘟。”相传马援率军驻守桃花源,不料许多将士纷纷病到,当地居民便献擂茶以治病。被病魔缠身的伏波将信将疑地喝了一碗,只觉一股芳香沁入心脾,嘴里立刻有了滋味,遂连喝三大碗,随之他大汗淋漓,似乎淤积多日的病痛也随汗水流走。他忙问:“是何神物?”一老妪回禀:“此乃神传秘方五味汤。”于是,马伏波忙命三军服用,军中疫病全除,士气大振,举旗征蛮大捷。桃花源有马石(室)、伏波洞、马王庙、马王溪等历史遗迹和纪念性山水名称可作佐证,擂茶的来源已久。
 
   二、桃源擂茶的制作及饮用
 
   桃源擂茶的配方遵循古制,以桃源产大叶茶珍品“野茶王”的生茶叶原料。擂茶的工具主要就是擂茶钵和擂棍。擂茶钵通常是陶钵,一般约20㎝高,25㎝至30㎝宽(还有大小不等规格)。一般的陶钵要内外过釉光滑,而擂茶钵是特制的,钵内有一道道像草席纹一样的钵牙,这样才能把茶擂成沫。(擂钵曾在长沙窑、白居易故居、黄堡镇窑、富滩东吴墓等出土过。)另外还有配套的擂茶棍。此棍是一根约50㎝至70㎝长,手电筒一般大的木棍。选料多用上等油茶树,这些树料既无毒素又不会散发其它杂味。擂茶的料是比较讲究的,茶叶一般采用清明至立夏前后的鲜叶,经蒸烫去其青涩味,然后烘干炒干贮藏备用,用武陵溪(在常德境内)的溪水浸泡。下钵把生茶叶、生米、生姜(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汤”)与食盐、黄豆、芝麻、蒜仁、胡椒、花生米、陈皮、甘草及山泉水(或深井水、矿泉水、凉开水)等,放在钵内。
 
   《事林广记》中还载有相关类似擂茶的制作过程:“将茶芽汤浸软,同去皮炒熟芝麻擂极细,入川椒末盐酥糖饼再擂匀细,如干,旋添浸茶汤。如无糖饼,斟酌以干面代之。入锅煎熟,随意加生粟子片、松子仁、胡桃或酥油,同擂细,煎熟尤妙。如无草茶,只用末茶亦可。与芝麻同擂亦妙。”④
 
   具体来说,作擂茶时,擂者坐下,双腿夹住擂钵,握擂棍,频频舂捣、旋转。待钵中的东西便捣成碎泥,茶便擂好了,越细越溶越好。同时还根据不同用途、不同季节加入不同的配料,如滋润肌肤、美丽容颜等加入黑芝麻、黑豆等,防暑清热加入鱼腥草、绿豆、陈皮、藿香、白芍、甘草、金银花等;又如春季加入薄荷、茉莉花,夏季加入金银花、白菊花,秋季加入甘草、白扁豆、八角,冬季加入花椒、肉桂、茴香。然后,用一把捞瓢筛滤擂过的茶,投入,加水煮沸。
 
   冲服擂茶的方法十分考究。首先,必须待宾客入席之后才放上茶碗。其次,在碗里放进半汤匙“擂茶脚子”和少许食盐(爱甜食者可放入糖),再用少量开水倒入碗内将“脚子”及盐(或糖)化淡。接着壶高提,水快冲,让水在碗里冲成漩涡,使“脚子”在漩转的水中自然冲匀。擂茶必须趁热而喝,然后,细品慢咽,香、辣、咸(甜)、涩四味俱全,异香绵长。
 
   另外,喝擂茶时还要辅以“压桌”(又称“搭菜”),少则十几种,多则达四十八种,通常有辣藕、韭菜、荷叶豆、豆角、小白菜、炸薯片、炸蚕豆、油炸锅粑、豆豉、米泡、苞谷、荞饼、蒿叶粑粑、腌坛菜等等,用以配茶,吃时任人选择。现在的“压桌”增加到饼干、糖果、蜜饯、瓜子、水果。这些配茶,酸甜咸辣,五味俱全,别有风味,人们边喝擂茶,边吃“搭茶”,谈笑风声,饶有兴趣,当地有首民谣歌曰:“走东家,跑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 桃源一带的回族同胞招待客人,常将“压桌”摆成一字,客人入席喝擂茶,就要懂规矩,如主人摆的是“福”宇,客人就要将字拆开,另摆成“寿”字或“喜”字或其他字,喝茶也像饮酒一样,相劝饮茶。喝擂茶成了常德人民交朋结友,待人接物的一个重要方式。
 
   桃源人招待客人喝擂茶,除了有一整套茶道外,主人每劝客人喝一碗擂茶的理由都令人无法拒绝———开碗大吉、好事成双、三生有幸、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相会、八八大发、天长地久、十全十美。还有“三碗不下席,六碗不出源”的规矩,如果你客气推辞,主人会显得很不高兴,假如你撇开肚皮牛饮,主人会感到十分愉快,说不定还会再给你敬上一大碗香飘三湘的秦人腊酒(也产于桃源)。来桃源第一次喝这种茶的人,一定要喝完三碗,喝完三碗才算领了主人的情,喝第一碗是“贼”,喝完第二碗是客人,喝了第三碗才是朋友,喝得越多才越是领了主人的情。由此看来,在桃源如果没有喝上三大碗热气腾腾的擂茶,你可就错过了体会当地人那一份热情好客的机会。而且读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人都会知道,现代桃源人这种待客之道正是当地桃花源古朴民风的延续,对他们而言,通过喝擂茶体会这种民风,也算是对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的一种缅怀。
 
   三、桃源擂茶长盛不衰的原因
 
   擂茶在桃源为什么世代相传,长盛不衰呢?究其原因,从文化上,作为中国茶文化之一的擂茶是扎根于中华大文化基础之上。在其历史的长河中,虽然茶的制作及茗饮方法曾有过多次变革,但每次变革都是茶文化自身的不断超越和完善。而以茶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及至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这个根本上,始终未发生过脱胎换骨或替代性的嬗变。这是擂茶得以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基本前提。
 
   从擂茶本身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风味独特,口感好。因为如此多种的配料擂制的茶,无味俱全,既有茶叶,还有芝麻等的芳香,还有多种配菜的可口,味道丰富,回味无穷。二是桃源擂茶属纯天然饮品,不仅鲜浓味美,而且还有药用功效。据中药学研究:擂茶中茶叶能清心明目、提神去烦;大米能润肠止火、益精强肾;生姜能理脾解表、散寒温胃。常喝擂茶还有通血脉、润肌肤、乌须发的功效。擂茶的组成部分,容易消化,可以说是清肠开胃的良方。夏天吃擂茶可消暑,冬天吃擂茶可温身,同时,还可以去油腻增食欲,常吃擂茶亦可减肥益寿。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有喝擂茶习惯的人家男女老少多数精神健旺,无病无痛。当地人还认为,如果能够坚持长年累月地喝擂茶,就可以收到祛病延年的效果,他们说:“日饮两碗擂茶,胜吃两剂补药”。桃源人都爱喝这擂茶,当地还有“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擂茶”的说法。三是擂茶,可以自采自制,价廉物美。其茗饮,既不失茶道之情趣,又不受经济的困扰,从而能在武陵人(常德古称武陵)中长期流传下来。
 
   四、桃源擂茶在茶文化中的价值及前景展望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对社会文明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桃源擂茶文化作为中华茶文化中的一种,具有较高的价值。
 
   首先,桃源擂茶是茶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形成的智慧产物,并形成了一种民间艺术。中国人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生活紧密相连。因桃源擂茶的发祥地桃花源地处四面环山的小山坳里,湿气比较重,桃源擂茶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当地人发挥智慧的产物。桃源擂茶的动作好似旋律,擂茶的人还时常哼着小调,唱着民谣。配菜从原料选用,到加工、制作,整个过程体现了桃源人民的劳动艺术。至今,桃源民间舞蹈中还保留有原始舞蹈《擂茶舞》。擂茶还与文人学士结下源远流长的茶墨之缘,留下了一些茶文艺作品。如汪曾祺书赠的擂茶诗:“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金花;大乱十年成一梦,与君安坐吃擂茶。”
 
   其次,桃源擂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桃源当地的桃花源风景区最大的两个特色就是桃花和擂茶,每年的“中国湖南常德桃花源游园会”,更是吸引的大批中外游客前往,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当地很多家庭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再次,桃源擂茶文化反映了现代人们的精神文明状态,是一种精神享受。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明显加快,“忙”字成为许多人的口头禅,易使人们心理上、精神上产生紧张、焦虑、失落、烦燥不安等情况,需要以适当的调节。而桃源擂茶有一种本能,能把人带到悠闲静幽的境界,疲惫的身心此时也很容易得到安抚与调节。桃源擂茶反映了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追求。我国自古就有“茶为万病之药”的记载,医学文献中茶疗秘方甚多,成为医学上的财富。现代茶食疗学的发展,更为桃源擂茶赢得了“健康饮料”的美称。中国传统文化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桃源擂茶文化完全吻合了这一特征。喝擂茶时人与人之间距离缩短,气氛就容易融洽起来。在现代社会中,如果多提倡以擂茶待客,以擂茶交际,相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搞活当地经济,就可以继续把擂茶的地方风俗文化用来促进经济交流。即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个延伸。桃源擂茶的包装成品曾畅销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现已跟不上了时代,得继续对擂茶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在对传统擂茶的制作工艺进行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擂茶的工业化生产模式,采用企业化经营,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把桃源擂茶做成工业化产品推向市场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药用功效  制作过程  茶的历史  茶文化  金银花  大叶茶  普洱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我国的饮茶风俗
我国的饮茶风俗
世界各国的饮茶风俗
世界各国的饮茶风俗
我国的饮茶风俗各有不同
我国的饮茶风俗各有不同
朝鲜的茶风俗习惯与历史发展
朝鲜的茶风俗习惯与历史发展
土家族独特的三生汤饮茶风俗和
土家族独特的三生汤饮茶风俗和
侗族饮茶风俗的介绍
侗族饮茶风俗的介绍
唐朝的茶风俗
唐朝的茶风俗
福安人的茶风俗
福安人的茶风俗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变迁
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变迁
老外的这些饮茶风俗你了解吗
老外的这些饮茶风俗你了解吗
西藏饮茶风俗
西藏饮茶风俗
武夷山喝茶风俗:吴屯妇女喝茶
武夷山喝茶风俗:吴屯妇女喝茶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