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果一位高频率茶会出席者,大量购置、精心准备茶会“道具”,积极现身于各种茶会场合,却又不清楚茶会起源、茶会意义,是不是显得更为滑稽与盲目从众了呢?
三国时期,茶只是酒宴的一种附属品,并无独立茶会
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皓有一个大癖好——特别喜欢喝酒,由于常设酒宴强要群臣作陪,所以,那些不胜酒力的大臣们只好偷偷用宴会上的茶水替换酒水。
可见当时,茶仅仅不过是酒宴上小小的附属品罢了,并不能成为独立主体。
西晋时期出现了文人发起的独立茶会雏形
直到西晋时期,这种“以茶为主体”,可于宴会中吟诗作赋、交朋会友,切磋个人技艺的独立茶会才慢慢被少量文人雅士发起。可以说,这一时期形成了茶会雏形。
为区别于以往一贯的奢华酒宴,倡导清廉节俭、表明志向,文人们会搭配素食、谷物及茶果构成简约节俭型茶果宴。
唐代茶会中多了僧人身影
伴随唐代经济发展,茶叶生产力提高,“以茶为礼”成为社会风尚,茶会形式也更加正式化、多样化,一些官方式茶会、文人形茶会、寺院茶会逐一盛行起来。
特别赵州禅师一句“吃茶去”,可谓在禅宗僧人之间起到巨大推波助澜作用。
通过茶会、茶宴、茶集形式的交流也渐渐在僧侣之间风靡起来,寺庙慢慢建立了“茶筵”方便僧侣与外界交流或款待宾客。
相较其他交流方式,茶筵这个交流媒介在礼法、礼仪上显得更为宽松,与此同时,茶筵也成为一种新型参禅场合。
宋代,茶会更多的是精神修养
宋代茶会,融入了茗战、焚香、插花、抚琴等艺术活动,它也是茶会发展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
茶之美,茶之精,茶之道,茶之创作成为茶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有了洽谈式的世俗茶会
你会发现,除了焚香、弹琴、品画等陶冶精神情操的文人茶会,街边茶馆多了边喝茶边洽谈生意的世俗茶会。相较于往日复杂的饮茶法,果盒茗杯成为茶会一大亮点。
宫廷隆重茶会也好,文人自发组织的茶人集团,大小街巷的普通茶馆也罢,茶会活动内容虽有区别,可席间不再有风炉、茶釜、纸囊、木碾、茶碗等多至24种复杂的茶器,喝茶也不再需要碾磨、过罗的大批人马服务,果盒茗杯,足以。
茶会一直充当着链接事物的社交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