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客家擂茶以其古朴见奇趣,保健见奇效,成为一枝独秀,自古闻名遐迩。在2001年的云南世博会上,擂茶还作为江西的一种独特的技艺向世人展示。
相传,中原南徙的客家先民在长途流迁过程中,历经艰难困苦。因背井离乡,不服水土,又容易上火,这些人便把路边的药草采集下来,捣碎,然后制成茶喝,居然神清气爽。到江南后,能采集到的草药就更多了,于是发展成了“药食俱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即现在的客家擂茶。客家擂茶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工具有三样: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擂棍,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制作擂茶时,用一把好茶叶、适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用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间或擂击钵中间,将茶叶捣碎。再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就是茶泥。将茶泥放入茶盂,冲入沸水,适当搅拌,一罐集香、甜、苦、辣为一体的擂茶便制成了。
品尝擂茶时,茶桌上溢出一片诱人的佳香,满屋皆是。试饮一口,满腔皆香,口舌生津;再深饮一口,满腹皆顺,通体舒泰,大有茶烟诗痕花香之雅趣。
其实,擂茶奇特就在其配料的科学性,除了要用好茶、芝麻为主料外,配料也颇为讲究。春夏炎热,采用嫩艾叶、天胡荽、薄荷叶;秋日风燥,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季寒冷,则选用桂皮、肉桂子、川芎。此外,还可根据人们的不同需要,配上不同的料,制成各种不同的擂茶。如加茵陈、白芍、甘草,则有清热之用;加鱼腥草、霍香、陈皮,则有防暑之用。客家人爱喝擂茶,也有其原因,据医学家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幽谷,瘴气较重的客家人便有独到的祛邪健身之功效。
而今的客家人,平日劳作回来,往往先饮上一碗擂茶,既解渴又清热。平时来了客人,客家人也不忘端出自制的擂茶,为客人敬上一碗。更有趣的是客家人的婚嫁喜庆,亲朋好友来访,皆请喝擂茶,足见客家人对擂茶的看重。其实,擂茶是客家人最传统的、最普遍的也是最隆重的礼节,它已经融入客家人的生活,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中。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