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们就从地域为划分,浅谈各地的特色茶点。
茶点的地域性主要是源于一方的饮食习惯。
一提到茶点,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广式早茶。广州人的早晨是伴随着早茶和茶食而到来。“早点”也许能在这做最好的注解——早晨的点心。广东人称早茶为“一盅两件”,即一盅茶,加两道点心。茶为清饮,佐料另备,既可饱腹又不失品茗之趣。
“每当太阳慢慢地升起,客人亦像日出般如常地准时到达,当中更有不少是老旧相识。虾饺、烧卖、叉烧包等点心陆续从厨房送出,伴随叫卖声音,让感兴趣的客人点单,再呷一杯浓如墨汁的普洱茶,和邻座的聊聊天,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能天南海北地聊下去,这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写意。”截取描写片段,一幅弄弄人情的市井生活速写,就清晰的勾勒出来。
因此多以咸香为主,一般最常吃的有:叉烧包、奶黄包、凤爪、蒸排骨、肠粉、牛百叶、白灼青菜、春卷;其他还有酢皮鸡蛋挞、烧卖、莲藕酥 秘制木瓜酥 凤梨包 鱼翅烧卖 虾饺 瑶柱白果粥、鲍鱼鲜虾燕窝粥、韭王鲜虾肠粉、姜撞奶、蜜汁叉烧肠、绿茶鲜虾饺、蟹黄烧卖、油条 咸煎饼、笑口枣、猪肠粉、濑粉、萝卜糕、马蹄糕、伦漖糕、炒田螺、猪红汤 粉果、糯米鸡、蜂巢香芋角、鸡仔饼、家乡咸水角、凤爪、排骨、牛肉丸、腐皮卷……不胜枚举。
福建省的闽南地区和广东省的潮汕地区喜欢饮功夫茶的人很多。泡功夫茶讲究浓、香,所以都要佐以小点心。这些小点心颇为讲究,不仅味道可口,而且外形精雅,大的不过如小月饼一般大小,主要有绿豆茸馅饼、椰饼、绿豆糕等,还有具有闽南特色的“芋枣”,另外还有各种膨化食品及蜜饯。平时家人、朋友在一起品茶、尝点,其乐融融。
老北京也有许多茶馆,与南方茶馆有所不同。老北京的清茶馆较少,而书茶馆却很流行,品茶只是辅助性的,听评书才是主要的,所以品茶时的茶点多为瓜子等零嘴,很是随意。但在北京有一种茶馆叫“红炉馆”,做的全是满汉点心,小巧玲珑,有大八件、小八件,主要有北京的艾窝窝、蜂糕、排叉、盆糕、烧饼等,顾客可边品茶,边品尝茶点。
京八件,为京式风味糕点。为清宫廷御膳房始创,流传至民间。以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香蕉、椒盐等八种原料为馅,用油、水和面做皮,以皮包馅,烘烤 而成。一般做成扁圆、如意、桃、杏、腰子、枣花、荷叶、卵圆等八种形状。 有福字饼、禄字饼、寿字饼、喜字饼、太师饼、椒盐饼、枣花糕、萨其玛等。
老北京都有印象,小时候一到过年,父母就会带着去稻香村买点心,然后装在红色的盒子里,作为年货走亲戚,应景也体面。
扬州人的饮茶生活方式,也算是江浙茶与茶点文化的缩影,“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的就是扬州人早上去茶楼喝茶,晚上去浴室泡澡的生活,也是最为外人熟知。民国笔记小说家颂予《扬州风俗记》作了忠实记录:“扬州教场,茶馆林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倍可乐也。而抱陆羽之癖者,虽遇到烈风雷雨,不能愆期,盖亦习尚使然。”
扬州一提到皮包水最好去处,就是名盖瘦西湖的富春茶社。
富春茶社首先以茶出名,此茶名为“魁龙珠”,它是用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加上扬州的珠兰窨制而成,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用一江水融三省名茶于一杯,浓郁而淳朴。用青花大瓷杯端上来,青青翠翠的茶叶浮在上面,好看。碧绿的茶在冒着热气的开水里打圈,低头品上一口,茶水带着水墨画般淡而悠远的余味,所有的等待似乎都得到了补偿。
扬州包子随四季不同而不断变化,有笋肉包子、野鸭包子、萝卜丝包子、豆沙包等等,不一而足。而富春茶社的汤包是真正的“皮包水”。蒸熟的汤包单独躺在一个小小笼里,皮薄如纸,几近透明,稍一动便可看见里面的汤汁在轻轻晃动。需要注意的是,汤包味美却难尝。这难就难在一个“烫”字,热腾腾的汤包上来后一定不要心急,小心烫着嘴!桌子上的玻璃杯里插着的一根吸管,就是方便吸汤包用的。不过曾有不知情的顾客吸汤包时被烫掉口腔一层皮的事故发生。还是老扬州总结出来的吃汤包心得很实用:“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这十二字要领将食用的技巧刻画得惟妙惟肖。汤包放得稍凉之后,细细品之,蟹黄汤汁的鲜美和浓郁,不是一般地方能品尝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