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普洱茶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民俗 >

浅析清代普洱茶与滇西南多民族社会

时间:2016-08-06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 作者:方铁浏览:
云南所产普洱茶闻名中外,普洱茶兴起并大量生产始于清代。普洱茶兴起不久便形成很大的生产规模,与茶叶主要产地社会环境的改变存在互动的关系。迄今以详细占有史料为基础,深入探讨普洱茶问题的著述尚不多见。笔者前期发表了数文,[1]现进一步收集、考订有关史料,对清代普洱茶生产与滇西南多民族社会的关系试为考述。 一 云南西南部气
<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32854.html' target='_blank'>普洱<u><a href='http://www.puer10000.com/puerzhishi/100997.html' target='_blank'>茶</a></u></a></u>
云南所产普洱茶闻名中外,普洱茶兴起并大量生产始于清代。普洱茶兴起不久便形成很大的生产规模,与茶叶主要产地社会环境的改变存在互动的关系。迄今以详细占有史料为基础,深入探讨普洱茶问题的著述尚不多见。笔者前期发表了数文,[1]现进一步收集、考订有关史料,对清代普洱茶生产与滇西南多民族社会的关系试为考述。
云南西南部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所见植物种类繁多,而且生长迅速堪称繁盛。据清代记载,今西双版纳茶山地区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2]所述之“茶王树”,或已生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茶王树”多为野生植株,也有一部分是人工种植的。当地居民长年采摘老茶树的茶叶,主要是供己佐食或视为药物,作为普遍饮品的时间应较晚。
唐代云南地区出现采茶供饮的记载。据唐代《蛮书》卷七《云南管内物产》:“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诏所建银生城位今云南景东一带,蒙舍蛮(南诏贵族)令人采其地界诸山出产之茶,与花椒、姜、肉桂同烹供饮。既言“散收无采造法”,可见所产之茶主要是供蒙舍蛮消费,采摘与加工茶叶尚无定法,表明尚未形成有明确供销关系的产业。另据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七:“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续博物志》的记载可能引自《蛮书》,或另有所据,但反映的是大理国时期云南地区的情形无疑。若如此,说明大理国沿袭南诏贵族饮茶的习俗,采摘、烹饮茶叶的方式并无改变。绍兴三年(1133),大理国诸蛮赴泸南(在今四川泸州以南)售马,大理国马队所携的货物中有茶叶。[3]大理国诸蛮常赴泸南等地向宋朝官府出售马匹,所携带的茶叶视为风味土产,产量及交易的数量有限。另据记载,宋代大理国消费的茶叶,主要是从今广西地区输入。据道光《云南通志》:“尝疑普茶不知显自何时,宋自南渡后,于桂林之静江军,以茶易西蕃之马,是谓滇南无茶也。故范公志桂林,自以司马政,而不言西蕃之有茶。”[4]认为宋廷南渡之后,广西官府以当地所产茶叶换取西蕃(按:指大理国)的马匹,表明大理国地区不产茶。撰于南宋时的《桂海虞衡志》,作者范成大因此仅记载广西马政的情形,而不言大理国之茶。宋代《方舆胜览》谈到西南地区所产茶叶,仅说“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茶芳香”。[5]《记纂渊海》称:“蜀雅州(治今四川雅安)蒙岭产茶最佳,其常在春夏之交方茶生。”[6]宋代四川雅州出产的蒙顶茶已为内地所知,这一时期未见言及云南东南地区产茶的记载。
明代全国饮茶的方式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到各地茶叶的生产与销售。宋人饮茶,习惯将茶叶碾碎揉之制为上品,称“大小龙团”;而视散片之茶为下等茶,“故缙绅皆不贵之。”洪武二十四年(1391),因制造龙团茶颇费民力物力,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茶,以后仅许采茶芽以进。明代各地饮茶,流行“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的方式。明人称此法采焙俱选用茶叶的嫩芽,“无碾造之劳,而真味毕现,”这一改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7]自明太祖颁诏,碾碎茶叶、揉制为龙团的生产工艺乃告结束;采芽茶晾晒保存,用时投入滚水啜饮,便逐渐演成通行的习尚,进而影响到各地茶叶的生产、加工与销售。
明人饮茶既流行水开即饮、添水复饮的方式,盖碗茶中的茶叶是否耐泡,以及滋味淳厚与否,便为茶客所关注。云南西南部的茶树属于多年生的大叶种茶,主要特点是生长迅速、采摘期长并可多年栽培,无须施肥除虫,而且茶叶味酽耐泡,历十余泡茶味仍不少衰。滇西南的大叶种茶采摘之后,经集中堆放略为发酵(行话称为“渥堆”),便可销售泡饮;同时茶叶中的微生物黑茶菌仍继续存活,受黑茶菌活动的影响,随年限的增加茶味亦逐渐醇化。因此,大叶种茶不仅种植及加工工艺简单,制成以后可长期保存,而且数年后滋味更显醇厚,上述特色正好适应了散茶饮用的要求。大叶种茶还有一个特点,既有助消化和驱赶风寒。清代仕宦云南的吴大勋,称滇西南的大叶种茶能消食理气,去除积滞,驱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他茶为独胜。”[8]《普洱茶记》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人甚至说:“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9]但滇西南大叶种茶的迅速崛起,并非始于流行盖碗茶的明初,而是在其后数百年的清代,其中必有耐人寻味的原由。
滇西南出产的大叶种茶在明代并不知名,有诸多记载为证。据《万历野获编》,明代全国向朝廷进贡之茶,以产自闽地者居多,建宁府(在今福建)、庐州是重要的产茶地。宜兴、长兴两地所产贡茶,虽各仅百十斤,但因质量上乘,“皆今之所珍。”散茶主要产自太湖与龙溪,淮南岳麓、荆湖、德州等地也有出产。《万历野获编》列举全国知名的产茶之地,未见提到云南。[10]明人许次纾所撰《茶疏》,称云南所产之五华茶(按:实为产自昆明太华寺之太华茶),与湖南的宝庆茶齐名。[11]《万历野获编》等史籍则说大理的感通寺产茶。谢肇淛亦称云南知名之茶,有昆明太华茶与大理感通寺茶,但“(价)值不廉”。谢肇淛于万历年间任云南省右参政,天启元年(1621)因改任广西按察使而离滇。足见在明天启元年前,滇东南地区所产之茶尚不流行。[12]
另据《明史·食货四·茶法》:称全国产茶地区上缴茶课,广西、贵州皆纳钞,“云南则征银。”《明会典》载:云南茶马司纳银17两有余。[13]看来以盖碗茶啜饮散茶的习俗,明代已传入云南地区,因饮茶者众多,致使茶叶的产量增加,云南乃向朝廷缴纳茶课,每年仅纳银10余两。明代知名的云南茶叶,见于记载的有昆明太华寺所出的太华茶,与大理感通寺所产的感通茶。崇祯十一年(1638),徐霞客在昆明啜饮太华茶,称“茶洌而兰幽,一时清供”。[14]据《明一统志》卷八六:“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康熙《云南通志》载:“太华茶,出太华山,色味俱似松萝。”“感通茶,出太和感通寺。”[15]至于滇东南出产的大叶种茶,由于产量有限识者无多,以致《万历野获编》等史籍失载。明代云南边远地区交易仍流行贝币,经济较繁荣的腹地才使用银两,亦可证明上缴茶课的地区,主要限于昆明、大理等省内腹地,而且纳银的数量不多;若滇东南出产的大叶种茶也须纳税,则不会纳银。清初,达赖喇嘛秦请于北胜州(治今云南永胜)设互市交易茶马,吴三桂建言“令商人于云南驿盐道领票,往普洱及川、湖产茶地方采买,赴北胜互市”,亦称“本省普洱地方,产茶不多”。[16]亦可为证。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 普洱茶记  西双版纳  云南茶叶  普洱茶膏  普洱茶  盖碗茶  普洱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品谈老普洱茶
品谈老普洱茶
普洱茶市场的大起大落
普洱茶市场的大起大落
带你洞悉100元和1000元普洱茶
带你洞悉100元和1000元普洱茶
都是普洱茶你分得清生茶和熟茶
都是普洱茶你分得清生茶和熟茶
普洱茶的现状
普洱茶的现状
茶气对普洱茶品茗具有极重要地
茶气对普洱茶品茗具有极重要地
云南普洱茶集团品牌革新发布暨
云南普洱茶集团品牌革新发布暨
普洱茶发酵阶段的特点
普洱茶发酵阶段的特点
西双版纳州普洱茶报价
西双版纳州普洱茶报价
普洱市普洱茶的报价
普洱市普洱茶的报价
临沧市普洱茶的报价
临沧市普洱茶的报价
你藏的普洱茶好不好看完就知道
你藏的普洱茶好不好看完就知道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