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8000万茶农,今天要说的是其中两个:杨忠芳和缪述钢。这不是成功经验分享,而是一篇记录,记录他们作为茶行业的8000万分之二,如何学习、如何摸索、如何把自己的茶卖出去。
Part1 杨忠芳——普洱茶农 来自云南邦崴
认识忠芳是在2016年12月的深圳茶博会期间。小编每天在5个展馆,11个足球场的场地里满场飞,动不动步数就奔2万了。第二天,因为第一晚没睡好,在近1万五步数的时候,发现自己跑不动了。热热闹闹、熙熙攘攘的展馆里,小编只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喝茶。顺脚拐进了忠芳的邦崴古茶,不大的展位两边摆满了茶,左边几箱散茶,右边是压好的茶饼和竹筒茶。
与一些高大上的特装展位不同,她的展位装饰特别简单。门口挂着四个竹编的小簸箕,里面用红纸写着“邦崴古茶”。正面贴着一张宣传布,上面写着邦崴茶的特性。墙上挂着几个用草编的帘子,帘子上挂着几张自家茶树的照片,相框还是用枞树树枝钉起来的。
忠芳身着拉祜族的民族服饰,端坐在茶台旁泡茶。茶桌的角落里摆着一个小簸箕,里面陈放着野生小板栗、多依果。小板栗和多依果都是从云南老家带过来的,还特地带来了配多依果吃的辣椒面。从珠三角各个地方赶过来的老茶客来找她玩,她会送人家一些野果子和茶,让人家带回去尝尝。因为家里的表弟近期准备结婚,所以忠芳独自来参展。需要去上洗手间或者要去倒茶渣废水的时候,她就托对面展位的人帮忙看一眼,或者让茶友自己泡茶喝。
忠芳2015年7月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帮着家里卖茶,她现在微信里的茶友遍及全国。忠芳在她朋友圈里展示她家的茶,记录着一片片叶子如何变成一杯杯茶。春、秋茶采茶季节,忠芳在朋友圈里晒自家去茶山采茶、爸爸做茶的照片。茶做好了,告诉外界,茶可以卖了。忠芳特别喜欢家乡的阳光和蓝天,还有改变他们生活的一棵棵古茶树。
茶的形式是多样的,家里的单株古树茶,是一家人的宝贝。忠芳指着其中一张照片对我说,这棵树是我们邦崴村的第三大的古茶树,今年春天我们家8个人采了一天才采完,就这一棵树做了20斤茶。今年市场上古树红茶特别受欢迎,他家会做一些红茶试试。例行,家乡的竹筒茶每年都会做一些。忠芳说竹筒茶融合了竹子的清香和邦崴茶的甘甜,口感会特别清甜。除了茶叶,茶花也是茶农的宝贝。今年入冬的时候,忠芳家也捡拾茶花晒干制作成茶花茶,特别受欢迎。
茶,是忠芳一家连接外面世界的媒介。除了茶,她还在朋友圈会发些家乡的特产:野果、野蘑菇、自家酿的苞谷酒、熏制的腊肉,还有从山上挖下来种植的兰花、野生石斛。这些东西,在家乡是极为普通的,却是钢筋水泥城市里让人垂涎的宝贝。作为一个茶农,忠芳一家在朋友圈里展示的不仅仅是她家的茶,更是她家大山里的生活。
Part2 缪述钢--黄茶茶农 来自浙江龙游
认识缪述钢,是在一场因龙井而起的聚会上。那时候,我们初到杭州,迫切需要多接触一些制茶的手艺人。一通电话,缪述钢从200公里外的龙游驾车来到杭州梅家坞。
自1999年缪述钢在圣堂山上寻得一株野茶“母本”,至今已经有17年的时间了。直到2015年,该品种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正式命名为“中黄3号”,成为黄茶家族的一员。如今,他的茶也从一株母本到一亩茶园,发展到现在600亩。但他向外界推广他的茶的方式依旧没有什么改变——拿着自己的茶,泡给别人喝。
这些年来,缪述钢送的茶比卖的多,并不是不珍视,而是太珍视。所以他想通过“免费”试喝这种直接的方式,让人发现他的茶的好,让他的“中黄3号”被推广开来,让更多的人能喝到。这些,只因为他的茶,是一株新茶。
中黄3号是采用无性繁殖培育的茶叶新品种,性凉味甘,氨基酸含量高达10.4%,是普通茶叶的2至5倍,而且还含有茶叶中的“软黄金”——茶黄素,且产量极高。“中黄3号是土生土长的茶种,茶芽头嫩黄、饱满、健硕,喝起来备觉口感鲜醇、浓而不苦、余香荡漾。”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说。
缪述钢将他的茶制作成“龙”“凤”两型。龙型,就是以龙井工艺制成的淡黄宽大扁平的片型;凤型,以安吉白茶的工艺制成碧绿纤细的线型。龙型比凤型香气和滋味都要厚重。
这些年,缪述钢在“茶农”和“茶商”两个角色之间切换。制茶淡季的时候,他会跟随当地的茶业协会一起出去交流。当然,重点是带着他的茶。他的客户,是这样一个个喝出来的。
杭州茶博会开幕的第二天,缪述钢拿着他的茶找到了韩国一羊茶文化研究院朴天铉会长。他的目的很简单,希望韩国来的客人喝到他的茶。缪述钢说,客人远道而来,送些茶给他尝尝是应该的,平时要找他喝我的茶得去韩国才行。
2016年6月的深圳茶博会,缪述钢应邀参加第六届武林斗茶大会,担任泡茶PK组的裁判。他特地去找了黄茶展商的展位,和老板聊了很多。斗茶大赛结束,在回去机场的路上,缪老师直言自己做的太不够了,有太多的需要去学习。他觉得黄茶需要抱团,未来他们要联合更多的黄茶企业,把黄茶整体推广出去。
中国的茶产业一直还处在原始、分散、粗放状态,8000万茶农在这个庞大的体系里求生活。我有茶,怎么卖?是他们不满足于仅仅向上游提供毛料的必然思索。相信杨忠芳和缪述钢还是走出了大山,见过大世面的,他们的推广之路尚且如此,其他仅仅知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茶农们该是如何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