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之后,航海技术产生了一次革命性地飞跃,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探险家们开始了一系列远程航海活动。随着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远洋贸易也随之与时俱进。澳门半岛,三面临海,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1553年葡萄牙人见明朝政府官员贪污腐败,便用贿赂和讨好的手段,获得进入澳门暂住资格。1578年起,葡萄牙人被明朝政府获准,每年夏、冬两季到广州海珠岛参加中国举办的交易会,直接与广州商人贸易,此后澳门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转港。
澳门:中国茶叶走向世界的先锋
17世纪初期的葡萄牙人对茶叶的贸易并不感兴趣,只是有船员将少量的茶叶带回去,作为土特产送给亲友,当时的茶叶作为船舶来品般贵重的时尚之品。1610年荷兰人看准了商机,率先把中国的茶叶引进欧洲,因为当初运输不发达,运输速度较慢。茶叶被视为极为奢华的消费品,饮茶变成了荷兰高级场合的时尚饮料,非贵族是不能享用的。1660年英国人将少量的茶叶带到英格兰,再后来葡萄牙人也开始从广州购买茶叶通过澳门转运带回葡萄牙进行销售。据资料显示,1684~1742年,葡萄牙人也向马六甲运去了少量的茶叶,偶尔数量也有20多担,同时也经印度把茶叶运到英国。1690~1719年,葡萄牙商人和澳门商人每年向巴达维亚(印尼耶加达)运送茶叶500~600担,这时期澳门担当了中国茶叶运达东南亚、欧洲的中转站。
几百年前的澳门虽然人口不多,但茶叶批发店成行成市,完全有赖繁盛的转口贸易。当时澳门的茶行业,没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系统,无论是制作茶叶、加工包装、物流都是各自为政,并不统一。因此,当时的澳门茶叶商可说是担当着举足轻重的总指挥角色,在茶叶物流上,具有领导地位,作出重要的幕后指挥的工作。有部分商人以私人的名义向清朝政府订购合适的茶箐,在澳门发酵,自家制作茶品然后出售或分销到其他国家。
在当时,也并非所有茶叶都需要进行加工,也有一些茶只是经过澳门直接运往欧亚国家而不需要澳门茶商加工处理的。茶叶是否需要加工,全凭澳门茶商对市场口味触角的判断。
从酒到茶的执着,最终成澳门茶王
曾志挥先生,于1936年10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因日本侵略战争战火逼近广东省,少年时期便随父母逃难到香港,曾入读香港兴华小学幼儿园、澳门致用小学、广大中学等。
后来曾志挥认为生活在不稳定的小社会,视野狭窄,应及早在社会上谋事,不用追求高学历,他认为高学历将来面对求职时会拒绝低下的工作,相反低学历没有太多包袱,更为了减轻兄长负担,十八岁便停学投身在酒厂从粗工做起。
在酒厂工作期间结合自己对数理化的爱好钻研,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大力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制酒的容器、解决厂房供水、改变原材料、紫外光杀菌等,解决了当时酒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曾志挥通过技术改革,提高了生产效率,经营数年后大昌老酒厂排名由原来的四十几家酒厂中游位置跃进到第一名,生产量占全澳门的一半以上。
万物流转,盛衰有时。新加坡入口米酒要存放一年方可买卖,致使酒厂积累资金无法运转,加上七十年代末,香港酒界中有人将工业酒精脱色后作米酒销售,食用后被致盲或毒死,整个香港谈米酒色变,再加上啤酒的流行和西洋烈酒白兰地的兴起,传统中国酒面临着挑战,业务曲线下滑,一蹶不振。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人做茶叶生意不足半年便失败而告终。刚巧60年代,中国政府在港澳地区寻找茶叶代理商,因曾志挥年轻,三十岁已在澳门酒业享有盛名,而且与东南亚、香港等地区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在得到南光公司推荐后,受托发展中国茶叶事业,将其销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以及远赴欧美,为国家争取外汇,促进当时国内发展的茶叶经济。
经与其父商量后得到全力支持,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学习茶叶种类、仓储、生产等知识,于1965年9月25日成立澳门华联茶叶公司,公司由曾志挥牵头,连同四位经营国货的朋友开办,取名“华联”,即是华侨联合开办的企业的意思。刚开始五人共筹集资金10万元作为开业资金,开业一年便消耗了三成多,更适逢“123警民冲突”,澳门人的生活环境比此前更加恶劣,在一片惨淡的经营环境下,股东们萌生退意,不愿意追加投资。曾志挥只好一个人苦苦支撑,自此之后华联便由曾志挥独自发展。随后,曾志挥获得父亲30余万元的现金作为公司周转,但由于当初经营困难,所幸家族在香港的生意涉及饮食业,便依靠香港酒楼养活华联。一直到澳门大华饭店的老板王作邦先生连同香港的五个酒楼均采用华联茶叶,华联在澳门才看到了曙光。
1965年,曾志挥受香港中国茶叶总代理德信行邀请赴香港开会,听解香港运营模式,当时香港的代理商是头批代理商,销售对象为二批代理商,二批代理商再售货给茶楼酒室,会议要求港澳出货同价,所有供应商定价利润在20%,以保障二批运营商的利润,并要求华联签订港澳协议,倘若在澳门销售不了,他们按价加20%与华联买下,但华联不能以低于20%的货价在港沽出。当时曾志挥虽然签订了城下之盟,但从不示弱未有依赖要他们购买。当时港澳共十二个茶叶代理商,每一个代理商一年进货量要超过50吨。
在签订港澳协议后,为了开拓市场,曾志挥和澳门爱国商人林泽庭合作在香港投资酒楼茶室,如鹅颈桥的总统酒楼、港澳码头对面的桃宛酒家。
1967~1968年,由于华联茶叶经过拼配、筛选等加工,质量高于香港市场上的茶叶,香港大华饭店、皇后酒楼等几家大酒楼都向华联订货,从此之后带动了华联茶叶的发展。80年代的香港虽然才有500多万人,但是茶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品饮普洱茶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习惯,当时市场上90%的普洱茶在香港800家酒楼供应,香港每年进口茶叶2~3万吨,本地消费多达8~9千吨,其中普洱茶多达4000吨。其余的都出口到五大洲60多个国家。在这2~3万吨茶叶中,70%以上是从中国大陆进口。在当时的澳门茶叶用量较少,直至澳门大华饭店全力支持华联和1970年葡京开业,而华联在澳门的业务在澳门大华饭店全力支持华联和1970年葡京开业之后才有了转机,到80年代,澳门饮食业改革,茶叶生意在澳门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华联在澳门的业务才有了转机,到80年代,澳门饮食业改革,茶叶生意在澳门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60年代,由于没有普洱熟茶产品的加工和制作技术,在海外和港澳地区比较难以接受青毛茶的苦涩味,曾志挥尝试仿效六堡茶的加工方法,制作普洱熟茶以供应庞大的市场需要及外销至日本。
最初曾志挥采用蒸煮的方法,是少量的生产方式,他选用一个较大的不锈钢蒸炉,每次只可蒸煮五十公斤的青毛茶,茶叶被蒸软后,吸收了一定的水分,再将茶叶放回原来的包装内,利用蒸汽的余热,让他们在袋中发酵,这样便能加速普洱茶的陈化。但是,这样的方法时间长、成本高、产量低,满足不了广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他就改用热水淋花式洒水,即把一百公斤的茶叶散铺在地上,通过浇热水将茶叶淋湿,然后再混合放在茶叶袋内,大约渥堆4~7日打开茶叶袋,终止发酵。可是,当时浇热水需要烧热水等工序,人力花费很大,到70年代末期改用淋洒冷水的方法,然后混合放入包中进行发酵。
鉴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以时任昆明茶厂审检股负责人吴启英等主导的技术小组,开始试制普洱熟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最终取得成功。1975年开始,昆明茶厂以此为基础,开始了普洱熟茶的批量生产。1979年2月21~25日全省普洱茶加工座谈会召开,会上通过《云南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明确云南普洱熟茶发酵于1975年从昆明茶厂开始。1979年4月11日省公司下发文件,正式在全省推广普洱熟茶发酵工艺,成为云南普洱熟茶试行生产规范。随着普洱茶发酵技术的成熟,云南供应的产品质量符合市场需求后,澳门也不需要自行生产普洱熟茶,而改用云南出口的产品。
与世界500强共舞,中茶普洱历久弥香
澳门华联茶叶自开业以来,就和中茶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50年来,曾志挥也和中茶经历着同样的蜕变,从计划经济时期的省茶叶公司到今天的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澳门华联始终以销售普洱茶为大宗,货源主要来自中茶。
如今的华联已成为中茶普洱澳门主要代理商,有中茶普洱这样的实力厂商作为后盾,生意规模不断扩张。2013年1月31日中国茶叶专营店在澳门开业,自此之后开启了华联的新纪元。
作为央企,中茶公司背负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中茶公司自2012年建成了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是央企首个研究中国人群的营养需求、营养素代谢特征及其对健康的作用和影响的研发中心,总投资32亿元,目前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吸纳有百多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实验室内从事对普洱茶的仔细研究工作。把它的有效成份和对人体的功效,撰写成相关研究报告,让更多人明白普洱茶的科学价值,对人体的健康价值,从而选择在普洱茶市场进行消费。
中茶普洱注重培训、注重商誉,所以近年中茶普洱不断增加新的客户,开发新的渠道,让更多人参与和认识普洱茶。中茶普洱近年不断地结合传统工艺使传统茶叶增值,如传统小盒装的100克散茶Y562与Y671,改新包装为罐装加纸袋装,目的是方便现代人随身携带,特别是针对年轻人对普洱茶的观感。
中茶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中国茶叶的发展,中粮中茶,背负着央企的责任,要领导茶行业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云南中茶茶业有限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中粮集团属下的一员,抱有大企的理念和央企的责任。中茶普洱的目标就是让普洱茶成为老百姓的生活茶、放心茶、实惠茶。如何让普洱茶走进每家每户,特别是走进年轻人心里,亦是一条值得去探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