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宫词(第五十七首)】
胡延
赐茶小憩曲房隈,
抵得金茎露几杯。
铃索无声花院寂,
揭帘忽报圣人来。
自注云:“五月某日,延与升巡抚、李布政三人,同入内带匠。时太后初起,知延辈早至,特命在东院小房内憩息,各赐茶一杯。忽皇上揭帘入,延三人亟长跪请安。上劳问数语而出。上盖闲步偶入,初不知延三人在内也。”
【长安宫词(第九十二首)】
胡延
石铫砖炉听煮茶,
行厨惟恐食单奢。
鸳浆麟脯都无用,
只载城西水一车。
自注云:“延七月杪,奉命勘视东路行宫跷路。慈圣谕饬各州县官,不得妄事供张,一切务从俭约。早晚两膳,仍依传单备进,由膳烹饪。惟去秋西幸,沿途井水味劣,此次命汲本地山泉,以供御茗。临潼无山泉,特自长安载西关井水一车,足一日之用。渭南以下,皆有山泉,不复用西关水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二十四日,为支应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逃来西安,成立了支应局,以西安知府胡延为提调。于是,西安在历经千余年后,又一次短暂成为全国的行政中心。胡延是负责接待事务的主要负责人,又是诗人,他用诗记录了这段社会变革,于己,也是一次难得的生活经历,特意取名《长安宫词》,其中心情略见一斑。九月初四,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一行到达西安,以陕西巡抚部院(北院)为行宫。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偕光绪帝等离西安返北京。支应局结束,共耗银60余万两。
一、北院门
1901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与光绪借西狩之名到西安避难,居于陕西巡抚衙门内,因其在地标性建筑鼓楼之北,俗称“北院”,与鼓楼之南的陕甘总督府(南院)相对。
北院门之名始于清代。清初,陕西巡抚部院行署设于鼓楼以北,与位于鼓楼以南的陕甘总督部院行署南北相对。于是,巡抚部院被称作“北院”,而与北院大门相对的南北向的大街,就被叫作北院门。总督衙门被称为“南院”,与其相对的街道被称作南院门。历史上,北院和北院门指代的是不同的地方,不可混淆。在今天的地图上看,“北院”所在地其实并不在北院门大街上,而是位于北院门北口的东西向大街——西华门大街的北侧。
尽管北院门得名于清代,不过北院门地区的历史则要久远得多。北院门在唐代属于皇城范围,尚书省即位于此地。唐末,韩建将原长安皇城改筑为新城,这里成为居民坊。从明代到清前期,北院门位于宣平里,到了清中后期则改为宣平坊。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明初洪武十三年(1380年),修建鼓楼后,北院门这条街道便形成了,不过当时街道的名称叫什么如今已经无可考证了。
明嘉靖年间的《西安城图》显示,那时候的鼓楼附近是“衙门”集中的区域。鼓楼北有“都察院”,是明代的监察机构,西北有“巡按察院”,西南是“按察司”,鼓楼东南是“西安府”,正东则是“布政司”。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一路西逃至西安。挑剔的老佛爷最终选择居住在北院。谁会料得,就是这次败国的逃亡,却为北院门带来了新的商机,使得这里的繁华突然倍增。来到西安后,慈禧太后先住在了南院,但是她嫌南院环境不好,又移居到北院巡抚衙门,从此,北院被称为“行宫”。资料显示,从1900年至1901年,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北院成为当时全国的行政中心。那时,西安虽未有国都之名,却有国都之实。公文奏章,晋见官员,各省进贡,都在北院办理。与此同时,北院门的各种银号、店铺应运而生,盛极一时。直到民国年间,北院门仍是商业比较集中的地区。
二、水
慈禧一生穷奢极欲,大概如民谚所说“凤凰落架不如鸡”,以难民身份逃往西安诸事不敢苛求,“行厨惟恐食单奢”,“鸳浆麟脯”也就免了,但有一宗不能降了规格,就是饮茶。
麟脯是干麒麟肉,味极鲜美。由北京到西安有数千里之遥,什么都可以不带,“鸳浆麟脯”竟视为无用之物,但煮茶的“石铫砖炉”非要带往西安。“老佛爷”喝茶特别重视择水,喜用山泉水烹茶,返程经过临潼,因“临潼无山泉,特自长安载西关井水一车,足一日之用”。慈禧太后治国无方,当个茶人还是满够资格的。
当时胡延奉令勘视皇上出行道路,唯恐皇上去陕西沿途井水味劣,特令汲本地山泉以供御茗,因临潼一带皆无山泉,特自长安载城西水备用。“鸳浆麟脯”没有都不要紧,唯独泡茶的泉水不能短缺。由此可见皇上对茶水的讲究。
诗中的“城西水”指的是西门瓮城的水井,并不是城西南的“甜水井”。清康熙年间,有识井脉的工匠在西门瓮城打出了一口水井,水质甘冽清澈。从此,西门大井成为西安城饮用水的重要来源。直到清乾隆年间,龙首、通济二渠废毁,西安城内的供水便以井水为主了。明清西安城区地下水以东西大街为界,有“南甜北咸”的概略说法,尤其城西南隅地下水质较其他城区为佳,就是今天“甜水井”区域所在。西南城区井水水质好,这与通济渠从此流经,常年补给地下水有关。
三、茶器
“铫”(音 diào ),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了“石铫”。话说当年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清末震钧《茶说》又谈到,“铫以薄为贵,所以速其沸也,石铫必不能薄;今人用铜铫,腥涩难耐,盖铫以洁为主,所以全其味也,铜铫必不能洁;瓷铫又不禁火;而砂铫尚焉”。所以,紫砂铫取石铫形意而成壶,但已不具烹煮之功,仅作沏泡专用的茶具。
由此再看看今天流行的铁壶,这见识真是不如古人唉。
四、茶
在清代,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因曾住在紫内西宫,遂被称为“西太后”。她主宰同治、光绪两朝军国政要,统治清代达48年之久,极尽豪侈挥霍之能事。她喜爱饮茶,是视饮茶可以美容,作为众多的美容秘诀之一。由于清朝皇室满族人的背景,煮饮奶茶也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清朝,普洱茶及普洱茶膏被皇室接受,和这个背景有关。
慈禧的饮茶习惯较为奇特,茶具十分精美,富丽堂皇,“宫中茗碗,以黄金为托,白玉为碗。”每次饮茶,“喜以金银共少许入之,甚香”(徐珂《清稗类钞》“孝钦后饮茶”条)。
清末在宫廷任职最得宠的女官德龄,常常陪侍慈禧之侧,对慈禧的饮食生活非常熟悉,她所著《御香缥缈录》(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实录》)乃系亲身绑架的回忆录,其中对慈禧饮茶有逼真生动的描写:
一个太监手进一杯茶来,茶杯是纯白美玉做的,茶托和盖碗都是金的。接着又有一个太监捧着一只银托盘,里面有两只和前一只完全相同的白玉杯子,一只盛金银花,一只盛玫瑰花,杯子旁边还放有一双金筷。两个太监都在太后前面跪下,将茶托举起,于是太后揭开金盖,夹了几朵金银花放进茶里。
胡延作为西安知府自然要百般地孝顺,精心周到地伺候两宫。胡延在宫中得到太后的赐茶,视同的了几杯甘露,感激不已。又偶然遇到皇上,得到他劳问,更使他喜出望外。诗的文辞并不足取,也很乏味,一副奴才相而已!但这首诗客观地反映了清代宫廷茶礼,如同唐代长安宫廷,赐茶仍然是皇上对臣子的褒奖。
1990年,八国联军的枪炮把慈禧太后从繁华的北京城赶到古都西安。各地勤王的、觐见的、买官的都蜂拥而至。陕商首富吴周氏,即泾阳的“安吴寡妇”也去西安拜见了慈禧,除一次捐贡白银十万两外,还带了一些土特产贡品,其中就有泾阳的茯砖茶,安吴寡妇上贡是说:“这是泾阳特产茯砖茶”因“茯”和“福”同音,慈禧听了高兴的说:“福茶好茯茶好!”安吴寡妇因此被慈禧收为义女,被封为“护国夫人”即二品诰命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