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间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累遭贬谪。其间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学识渊博,诗、书、文、画、词都有极高造诣。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其词豪放,其书尤长行、楷,与黄庭坚等并称宋四大书家,善绘竹。著有《东坡集》等。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宦海沉浮,屡遭挫折却豁朗达观、志存高远。尽其一生,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把别人的苟且活成了诗与远方”。纵观其一生,儒、释、道三家对其性格的形成都有一定影响,他的性格之中既有儒家内核,又有道家精神,还兼有佛家的境界。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苏轼是一个全才型的人物,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一个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 ,“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见,在政治、文学、艺术、宗教、科技、养生、美食等等领域,其皆有涉猎并颇有建树。
茶诗是文人与茶的对话,是二者心灵交集的真实写照。茶诗发展至宋代,首屈一指的人物自然是苏东坡。苏轼爱茶,对茶一往情深,并且熟谙品茶、评水、烹茶、种茶之法,经常以茶会友、以茶参禅、以茶作文。他一生写过茶诗数以百计,往往借茶抒情,《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是其诸多茶诗中的一首,至今仍被世人津津乐道: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公元1090年,宋哲宗元佑五年春,时在福建任转运判官的曹辅给他的老朋友苏东坡寄了些壑源山上的新茶,并附了一首自己的七律。苏东坡品尝佳茗后诗兴顿生,亦赋诗予以答谢。(曹辅是当时的名谏臣,他多次上书切谏宋徽宗不理国政的事,并因此被徽宗下诏遣送郴州)。因为这首和诗,曹辅而为天下茶人所共知。但在苏轼诗句如日当空的照耀下,曹辅那首律诗内容是什么早被东坡的光芒掩盖了。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犹如仙境般的茶山,流动着的云雾滋润了灵草般的茶芽。山之清,雾之多,洗遍了嫩嫩的香肌(茶芽)。好友曹辅投我所好,把壑源出产的这样好的像月圆般的团茶寄给我(作者自喻是茶仙“玉川子”卢仝),品尝个中滋味,顿觉两腋清风而生,从而感到习习春意就要来到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了。要知道这等冰清玉洁的茶叶不但内质(心肠)高雅,而且是不加任何添加素(油膏),真是新芽新面,美轮美奂。我先作小诗一首,请君千万不要见笑,实在是自古好茶犹如美女,让人神魂颠倒、情怀顿开啊。
全诗从茶的产地、质量、品茶感受以及人文思想等方面,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首诗中,苏轼把壑源新茶赞为仙山灵草,用他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感受,以拟人之法将茶的独具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全诗句句写佳茗,同时又是句句写佳人。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雅士就喜欢将“水与佳人”联系在一起。“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从一开始就将那等待君子来逑的“窈窕淑女”的演出场地,安排于“在河之洲”。于是乎,柔态万方的水体,婀娜妩媚的女子,两相映照,正如人面桃花,使人无法拒绝这份天然相契所带来的诱惑。《诗经》的百般渲染、反复烘托,女人与水的关系自此合而为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绮丽迷人的一道风景线。博古通今的苏东坡,更是了然于此、深谙其道:“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一首首诗词道尽了水的清丽,佳人的柔美。
茶是水写的文化,是凡间的圣物。古往今来,自从有了茶这个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后,关于茶的比喻便不胜枚举:嘉木、叶嘉、瑞草、灵草、灵芽、雀舌、龙团、清友、花朵、扇子、雏鸟、琼蕊浆、忘忧草等等。但是,到了苏东坡这里,他却以浪漫诙谐的笔调锦心绣口喻茶为“佳人”,将茶的喻说换了天地,“从来佳茗似佳人”,自东坡诗句一出,古今所有关于茶的比喻,可以说都立刻相形见绌,黯淡无光。苏轼以茶喻佳人,是因为茶与佳人在形象、气质、品性等方面有着诸多共通之处:茶之质清香馨、绵醇俏丽,如同一位清丽雅净、超凡脱俗的美人,令人无限陶醉。在苏轼看来,能吃到上等的好茶,就如同邂逅一位美丽佳人一样赏心悦目,爱茶的理由,与“爱佳人”一样。把佳茗比作佳人,文字之美,尽在于此了。
茶的本质有两方面:一是它的物质属性,即茶可解渴、有益健康、风味天成;二是它的文化属性,即洁性不可污、俭德可行道、示礼致和乐。《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完美体现了茶的本质和内涵。“仙山”、“灵草”、“香肌”、“明月”、“冰雪”,言山之高、上多云雾,新茶质优、味美;而又是通过“清风”、“武林春”等这样的品茶体验,最终得到的是“佳茗似佳人”这样的人生感悟。
茶洁性不可污,制茶、烹茶、品茶、贮茶都十分讲究,略有污物损其不洁,便会使它丧失真味、败了兴致。其实,茶之清雅高逸的品格抒写,又何尝不是苏轼本人的性格写照?性情所向,唯茶可以投其所好,冶志悦情,明心静性,真有如清风吹破武林春也。诗人作为现实主体的自我,还在品味茶中观照人生,使茶成为某种情趣的衬托和主体思想及情感的载体。实际上,如果说人生是一杯茶,看苏轼流离颠沛坎坷磨砺的人生,他不执着也不固执,不拘泥也不计较,一切苦难并没有使他变得萎靡狭隘,而是越来越澄明豁达。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沏泡出诗意的具有独特魅力的芬芳。
总之,苏轼知茶、爱茶、精于茶理奠定了他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茶美学史上,苏轼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他在继承传统的茶审美思想基础上,又为茶的审美开辟了另一视角。他将书画、诗文的美学思想融入茶的审美中,使得茶之美更具有神韵,犹为突出的是他将“天工与清新”的诗画审美理论引入茶审美中,形成了以“清”为美的茶审美观。二是苏轼将进退自如、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人生观融入茶中,将淡然的隐逸情怀寄寓于茶,使茶之美更为超然脱俗。“从来佳茗似佳人”,这是苏轼品茶美学意境的最高体现,也成为后人品评佳茗的最好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