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茶的发展史上,有两位传奇性人物注定不能被遗忘。
第一位,茶祖神农,他最先发现了茶的存在。
第二位,茶圣陆羽,他撰写了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
而被茶界戏称为“茶疯子”“李茶狂”的李中达,信誓旦旦要做圣贤之后,更把“誓做国民第一好茶”列为终生信仰。
1
云南勐海县有一处高山茶园,
被当地人奉为茶神先祖显灵的净地。
这里终年仙雾缭绕,吸天地日月之精华。
其他地方制出来的同品类茶,
都无法具备它那股天然浓郁的原始醇净茶香。
按照当地人讲的:
“这些茶树都有魂的,连虫都不敢来惊扰”
有喝过的老茶客这样形容这里的茶:
“光闻到冲泡时的那股茶香,就终身难忘,更别说能喝上一口,夙愿已了啊。”
许多许多识茶的茶人,都有一个共同心声:“希望这辈子能有机会喝到这里的茶,哪怕一次 。”
太多人求上门,以至于想品尝购买这里的茶需要预约限购,
但这里每年所供应的茶量始终仅有100斤。
“能喝到茶的,要么是富豪官贵,要么是极度有缘之人啊。”
这里的茶真有魂吗?
果真像喝过的人所讲的,冲泡时满屋芳香,二十道依旧味道如新?
其实有件事是当地族人才知道的——茶树失灵之事。
而最终将这些茶园古树之魂给“召回”的人,恰恰是那位“茶疯子”李中达,而他也是这片茶园的现任主人。
那么“李茶疯”与这片茶园之间究竟藏着怎样的因缘故事呢?
2
上世纪50年代,李中达出生在一个教师世家。
30年前,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让李中达品到了人生第一口好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他甚至放弃了大学教师的“铁饭碗”,投入了对茶以及茶文化的研究当中。
当时还引起教育圈不小的轰动。
刚开始十年,他踏遍中国各个名茶产地,只为找寻到一杯优质好茶。
到了采茶季节,李中达还会借宿在茶农家,
每天早上跟着茶农们上山采茶,参与到茶叶的晒青、晾青、炒青、揉捻、干燥等制茶工序中,记录研究每种茶制作工艺的独到之处。
17年前,李中达不再满足于四处传播茶道理念,分享茶叶之好。
他意识到,要有突破!他深知,有时候,你说得再好,还不如让人一尝。
所以,他决定要自己做茶!
“我跟自己说,要做就做到最好,誓做国民第一好茶!”——李中达
细想之后,他决定从柑普茶入手。
他跑去中国最好的陈皮产地——新会,与果农们一起参与到陈皮的制作之中。
他发现,柑普茶的陈皮制作流程都是规范化的:
采摘、清洗、开盖、去肉、二次清洗、装茶、烘晒。
“做出来的陈皮,虽然不同家口感略有好坏差距,但惊喜不大。”
于是,他买下一片果园供自己研究。
自从买下了柑果园,他便真正过起了果农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所有的柑树,我都用天然的有机肥塘坭、牛粪来供养的。我发现从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下手,不仅可以提高土壤中的含硒量,也能提升植物对硒的吸收度。”
看着果地里的柑橘一个个长出来,他笑开了花。他说:“我感觉柑果是在对我说话,说它比邻居的果树过得好。”
果然收成出来的柑果甜度比别人高了8个点,含糖量达到23%,柑皮的柑油晶含量更比别人多了1.5倍。
但是这样还不够,好原料得有好工艺。李中达又琢磨起了制作工艺的改善。
“我觉得按照一样的做法肯定口感变化不大,所以我在各个制作细节上,做出改变。例如,为了确保陈化过程中柑皮的高活性度,制作工艺中的‘烘晒’步骤,被我改成全生晒。而且整个制作过程,柑皮完全没有接触到金属器皿。甚至为了保存加增柑皮的香味,我在陈放的簸箕上垫上糯米稻草。”
这样做出来的陈皮,隔三年拿出来一看,乐坏李中达了!陈皮表面覆盖着一层柑油精华“白霜”,油室饱满、颗粒感明显、纹理清晰泛光,闻着果香浓郁、芬芳怡神,喝一口,犹如置身柑园,清新自然的香气由嘴里蔓延到喉咙,又冲上头顶。
“它就是我期待已久的陈皮啊!可以分解陈年普洱的浓厚,使茶味升华为适口的浓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