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古老的茶农当属古代濮(读pú)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种植茶的云南少数民族,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蒲蛮族,濮、朴、蒲,都是布的同音异写,是今天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普”也是“濮”的同音异写,“普洱”即是“濮儿”,故普洱地名和普洱茶也因“濮儿人”而得名。
古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双江勐库等古茶树几乎都是布朗族、僾尼人(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傣族、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栽培的,每一款出名山头茶后面都有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美丽的传说。众多古树茶保存到现在造福于后人,让我们得以品饮饱口福,得感谢少数民族伟大的兄弟!
普洱茶制作成美味佳肴
普洱茶最先是当药用、当菜吃的,后来才发展成现在的休闲饮品。
普洱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的
版纳流传着诸葛亮南征,以茶治瘟疫、治哑症、治眼病的传说。虽然南征传说地点不确,但诸葛亮以茶治病的轶事,亦反映了古代滇军和民间以茶治病,以茶疗伤,茶叶用途甚广的事实。清代史册记载,云南普洱贡茶来自南方深山原始大茶树,其汤浓郁醇厚,品质特殊,饮之去油腻助消化,保健功效显著。
90年代下关沱茶出口法国(销法沱)也是放到药店当药卖的。
普洱茶最早是云南少数民族的可口食物
唐人樊绰在《蛮书》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也称“扑子蛮”就是现在的布朗族。“采无造法”是说“采茶不分季节,一年到头都可以采,这正是云南版纳、普洱、临沧等热带亚热带气候茶叶生产周期的真实写照。“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方法,至今还保留在布朗族的“酸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中。
布朗族人将鲜嫩茶叶经沸水浸泡后加入盐和辣椒,然后放入竹筒中,封口后埋入地下,一个月后成了“酸茶”,挖出后食用。基诺族将刚采收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水,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拌匀,便成为喜爱的凉拌茶。药当菜吃,现在在云南也很普遍,而且很受欢迎,如折耳根(鱼腥草)、刺五加、蒲公英等。
在云南少数民族村寨常听到说的不是“喝茶去”而是 “吃茶去”,生吃、腌吃、煮吃、烤吃……其他民族的吃法就不一一列举。普洱茶成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必需品,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倡导幸福生活
普洱茶不仅仅是用来解渴的,更多是用来品饮的。通俗点叫做“功夫茶”,需要休闲下来,慢慢体验享受。如果你还在只知道拼命,不知道享受生活,是喝不了也喝不懂普洱茶的。
少数民族的幸福指数很高,一口自酿高度白酒,一杯大树普洱茶,山歌唱的震天响,每天乐呵呵的生活着,他们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在践行着土著人谚语:走三天路,停下来休息一天,等等自己的灵魂。现实生活中,到处体现着“快”的节奏,殊不知最后是人没了钱还没用完。忘记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
也正是如此的幸福观,保留住了老班章古树的完整性,不被砍头矮化,不施肥、不打农药,任其自然生长,古茶树与他们的生活达到了有机融合。
个人认为普洱茶成为中国的第七类茶仅是时间问题,普洱茶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普洱茶在云南继烟草后支柱经济会逐步体现。这些都得感谢我们的少数民族在普洱茶上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