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茶,尤其是目前上市的明前茶,受虫害侵扰少,内含物丰富,产量稀少,有着“贵如金”的美誉。而消费者对春茶口感鲜嫩的追捧,也让茶企、茶商尝到了巨大的甜头。春茶在以绿茶为主的茶企中营销额能占到50%-60%,因此春茶抢鲜、抢先也就成了茶企本能的反应。但一些企业为追求暴利,急功近利之下,催生了春茶产销中“山寨假冒”、“以旧充新”和“滥用激素”等许多不健康的营销行为,这背后暴露的是部分经营者诚信与责任的缺失;但也成为业内许多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实则贻害深远。
潜规则一:“高仿山寨”的冒牌营销
“高仿山寨”的做法在茶界并不陌生,尤其在为了抢“鲜”而导致鱼龙混杂的春茶市场。据悉,“高仿山寨”茶从收茶、加工、制作、销售等环节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每年春茶上市之际,就会有茶商以低价收购中低档茶的茶青,按照普洱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优茶的工艺进行加工,用一些形似的茶叶以次充好。
潜规则二:“以旧充新”的消费陷阱
业内还存在着用旧春茶充当新春茶的现象。两者虽然都是春茶,但因为采摘时间至少有一年的间隔,导致口感、品质、价格上有很大差别,尤其对于注重口感鲜嫩的早春绿茶,新茶往往比同款旧茶贵出几倍。一些不良茶商就借机将旧茶充当新茶,或者将旧茶掺入新茶,糊弄消费者。
记者了解到,以旧充新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旧绿茶外包装拆掉,当成新的散装绿茶直接销售。一些懂行的消费者很愿意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散装茶,因为他们知道部分小茶企没有品牌,因而将生产的春茶散装销售,没有包装,个人消费更实惠。但对于不会辨别新旧茶的消费者来说就容易中招。
关于以旧充新,一位茶叶批发商在记者暗访时透露,市面上还流行着色素染色的隐秘方法。一些小规模的批发茶商为了低成本盈利,拿冷冻过的旧茶用色素染色,再烘干,这样旧茶叶看起来跟新茶一样光泽翠绿,配以适当比例的香精,闻起来和新茶一样清香。直接销售或与新茶混合,对消费者来说很难从外观辨别。这样的旧茶充当新茶售价可卖至千元每斤,盈利可翻十倍左右。
这些“做新”手段有些已经有可能伤害到消费者的健康。因此,记者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春茶时,先要仔细检查外包装的生产日期。其次选新茶时要先品尝,并请教有经验的人士帮助辨别。再次,最好选择有市场信誉度的茶企、茶商,降低中招的几率。
潜规则三:“催芽抢早”的竭泽而渔
据了解,一些个体茶农为了春茶抢先上市而使用催芽剂,促进茶树生长,提前采摘。催芽剂作为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在果树种植上被广泛运用。用于茶树会加快茶叶生长。但对茶树而言,刺激作用大,发芽势头凶猛,积累的内含物质成分就会被稀释,茶叶的口感、品质会明显下降。
有茶农告诉记者,催芽剂通过喷施叶面将营养集中到芽尖以催促生长,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茶树自身的新陈代谢有一定损伤,喷施剂量掌握不好会烧伤茶树,所以必须有专人指导与保养,防止茶树早衰。从这点看,施用催芽剂可谓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实不可取。
业内人士表示,使用催芽剂的行为虽然尚存,但已逐渐减少。因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春茶的口感与品质,大多茶企、茶商不愿为了一时抢早而牺牲质量,影响盈利。目前,产区政府也都明令禁止使用此类生长激素产品:一是为维系茶树自身生长,二是防止残留产生健康影响,三是避免只专注于抢先的非理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