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今年三月刊杂志中的一 组图片在读者中引起了一 定的反响,那就是“回望古道”栏目中的《周光倬莱卡镜头里民国普洱》,其中有两张照片,是1935年摄于景迈山的,黑白照片上还清晰可见80多年前,景迈山上的茶农生活场景,以及他们揉制晒青茶的情景。与今日之景迈山虽然有一定的差别,但是一眼就能看出即使光阴阻隔,却渊源颇深。而这两张照片应该也是目前能看得到的最早的关于景迈山的影像资料了吧。
当然,景迈山的种茶历史远远比这悠久,追溯到布朗族茶祖帕哎冷的迁徙传说,至今已是1700多年了。景迈山上的村民世代种茶,以茶为生。也因此为后世留下了这被誉为“古茶树资源博物馆”的千年万亩古茶园。虽然景迈山的种茶历史悠久,但是,和云南大部分种茶少数民族一样,茶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是饮品,是药,是菜,是祭祀品,而商品属性反而是排在靠后的。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景迈山所属的惠民乡以及澜沧县都纷纷建立了国营茶厂,景迈山才慢慢成为茶厂的原料收购点,但是因为古树茶采摘难度大,产量小,所以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在国家的统一指挥下,众多青年走上景迈山,大力发展和种植密植高产的茶园茶……无论茶叶的命运如何,在计划经济时代,“景迈茶”是一定没有自己独立的身份的,外界没有人知道景迈山位于何方,其实纵观云南大多数今日声名显赫的古茶山,在那个年代,命运大抵相近,甚至只会更加的籍籍无名。
……
时间迈进21世纪,普洱茶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断代之后,复兴之风从香港、台湾等地吹起,直至蔓延整个中华大地。尤其是到2006年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了巅峰,在这阵风潮之下,盛产普洱茶优质原料的茶山,也一个个走进了公众的视野。那个时期,容易攒到名气的茶山,大多都是交通便利,茶树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生态环境良好的茶山,景迈山便是其中之一。当然,景迈山除了有优质的茶树资源,还有保存完好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民居和他们伴茶而生的生产生活方式
……
2007年4月8~10日,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召开,活动热闹非凡,茶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在“普洱绿三角”签字仪式上,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与澜沧县景迈山各少数民族代表一起朗诵了《景迈山宣言》。
……
2008年,整个普洱茶市场进入了寒冬期,这一年的7月,景迈山下的柏联普洱茶庄园正式启幕,柏联成为中国茶庄园模式的先行者。擅长旅游产业开发的柏联集团,将国有老厂惠民茶厂经过全新翻修,建造出了一个时尚性与民族性并存的茶庄园,并依托景迈山的古茶资源、生态资源、人文环境,打造成为一个集茶叶种植、生产、仓储、茶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链。……2008~2009年以后,普洱茶市场伴随着古树纯料概念的提出而逐渐回暖。景迈山因为茶叶种植面积广,产量大,具有市场推广价值,并且茶质优异,香气独特,其古树茶拥有区别于其他茶山的蜜香,且韵味悠长,能够适应多数茶客的需求,所以,景迈山成为众多茶商追捧的山头,也迅速被列入了一线名山头。一些有实力的茶企也纷纷把景迈山列入了重点的收料基地。比如前文提到的澜沧古茶公司,其创始人杜春峄原本就与景迈山渊源颇深,所以澜沧古茶始终深耕景迈山,不仅出品了众多以景迈山为基础原料的普洱茶产品,而且该企业近几年每年组织众多经销商、茶友以“回家”为主题,走访云南茶山,而景迈山永远是必到之地。
这些年来,靠着这份天赐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迈山的人气有增无减,也不断地吸纳着大量的外来资金,众多茶商、茶企与当地茶农合作,建收料点、初制所,一段时间里整个景迈山都在轰轰烈烈地大兴土木。景迈山的古树茶价格也从2006年以前的几十块钱一公斤最高涨到了2014年的800元一公斤,近两年则维持在600元左右一公斤。茶农们也借着茶叶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很多有经营头脑的茶农也开始从卖毛料到做品牌,从兼营旅馆到将二者有效整合,开发庄园经济,如“景迈人家”“阿百腊”“布朗公主”等都是优秀的本土企业。
景迈山的魅力远远不止这些因为茶叶而带来的经济效益,每年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活动:山龛茶祖节也吸引着无数游客,为景迈山知名度的提升增色不少。……
其实,云南的众多茶山上都有着自己的世居少数民族,然而能够像景迈山上的少数民族这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我意识,有共同的意愿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复原并传播出去的并不多,所以景迈山今天的盛名之下,总留有这样魅力多姿的一笔亮色,这在云南的众多茶山中是独具一格、无可取代的。所以,景迈山也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
说景迈山是云南茶山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茶山,那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这也只是限于国内。但是目前景迈山却有机会走向世界的舞台,被全世界所了解,那就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普洱市政府在全力推进的项目。早在2013年11月17日,景迈山便已经被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也就意味着景迈山已经拿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一旦“申遗”成功,景迈山将是全球唯一一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
全文详见《普洱》杂志2016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