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易昌号,是一款诞生于世纪之交的
易武名
茶,在那个以国营大厂
茶为主流的年代,99易昌号的横空出世,无异于平地惊雷,逐步打破了大厂
茶一统天下的格局。
99易昌号是怎么诞生的?它的
原料真的都是
易武大树茶吗?本期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99易昌号的传奇诞生,主要框架如下:
1.赴港参展,初创昌泰
2.99易昌号的诞生
4.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天下
以下是正文内容。
99易昌号前传:赴港参展记
1999年,陈世怀还是国营大渡岗
茶厂的供销科副科长,他和厂长李正行带着厂里的
绿茶、
红茶去香港参加一个农产品展览会,想拓展出口业务。
当时香港正流行
普洱茶,他们的
红茶和
绿茶自然无人问津,几乎没有拿下一个大订单。经熟人介绍,他们来到香港新星茶庄推销
茶样,看到店里陈列的满墙
普洱茶后,他们才知道,原来云南的
普洱茶在香港这么受欢迎。
经茶庄老板杨慧章牵线,他们结识了深圳富华公司的总经理魏雪峰,以及业务员太俊林。双方一拍即合,既然
易武普洱茶在香港这么畅销,大家可以一起合作,由大渡岗
茶厂负责生产,富华公司来负责销售到香港。
回到大渡岗之后,李正行开始收购
易武原料,组织
茶厂员工试制
普洱茶。但由于不熟悉
工艺流程,做出来的样板寄到深圳后,富华公司都不满意。
眼看生产陷入困局,富华公司派太俊林前往大渡岗指导生产。当时正好国营企业改革迎来了“下岗潮”,陈世怀萌发了自立门户的想法,太俊林不仅表示支持,还说服公司领导层,预支5万元给陈世怀作为启动资金。
于是,陈世怀踌躇满志,带着资金和梦想,从大渡岗前往
易武建厂。他在
易武大街上注册了“昌泰茶行”,开始筹备创业。
99易昌号诞生:英雄不问出处
99易昌号是昌泰茶行成立之初,在
易武生产的第一批茶品。“易昌号”,即
易武和昌泰的首字组合。
建厂之初,昌泰茶行资金有限,设备也十分简陋,全部家当只有一台压茶机、一台
沱茶机,还有两口锅。这锅不是用来
杀青的铁锅,而是用来烧水蒸
茶叶的,当时他们连
茶叶蒸汽机都没有。
设备简陋尚且还可以克服困难,最核心的问题是,没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由于缺乏经验,他们甚至都没有想到准备压茶的布袋,这种袋子市面上也没人卖,陈世怀只好发动家里人连夜踩着缝纫机来做。
人工
制作的布袋厚薄不同,大小不一,压茶的过程中没用几次就破了,导致压出来的饼型不够圆整,加上开厂之初资金紧缺没有烘房,只能采用自然阴干的方式。
所以,原定单饼重量为400克的99易昌号茶饼,饼身不平、重量不均,成品从330克到390克都有,茶饼的直径从16.5公分到19公分不等。而99易昌号的
沱茶,大部分窝心都是歪的,
沱茶边缘厚薄不一。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陈世怀带领员工压制了54吨
易武原料,制成了首批99易昌号。英雄不问出处,简陋的设备,丝毫没有影响到99易昌号的优秀本色,这与99易昌号的
易武大树
原料优势是分不开的。
99易昌号的
茶汤红浓透亮,口感稠厚甜润,
易武大树茶料赋予这款茶显著的
原料优势,木质甜香充满口腔,醇厚留韵绵长。
在今天看来,99易昌号选用
易武大树茶料压制,实在是经典之作;但在20多年前,昌泰茶行其实是在无奈之下,才“被迫”用了
易武大树
原料来制茶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龙生公司和
易武乡政府签了一个协议,要求
易武本地的茶
原料要优先提供给龙生。龙生主营
绿茶,对
原料嫩度要求很高,收购
原料时只收一芽一叶、一芽两叶的
台地茶,粗枝大叶的
大树茶他们反倒看不上。
就这样,昌泰茶行作为外来茶企,只能收到
原料比较粗壮的
易武大树茶料。时过境迁,谁能想到当年被嫌弃的
大树茶,如今竟成为人人追捧的经典呢?
昌泰茶行收来
原料后,受当时主流的
绿茶思维影响,把
原料按级别和嫩度划分出3个等级,比较细嫩的一芽两叶做了极品,一芽三叶且略带粗叶的称为精品,更加粗壮的茶料则做成了正品。
那个年代普遍以等级高、嫩度高为好,但
普洱茶的陈化讲究的是粗枝大叶搭建起的
后发酵空间。所以,99易昌号正品的用料虽然比较粗,但在后期表现反而更好,也更受欢迎。
99易昌号:一举成名天下知
由于
易武纯料茶不符合港人偏浓厚的
饮茶喜好,加上非大厂出品、非中
茶商标,99易昌号最初在香港市场并不好卖。
由于
易武茶慢慢展现出陈化潜力,99易昌号很快引起广州
茶商的关注,
价格也一再攀升。从2005年的120元一片,到2008年的700元一片,直到现在,99易昌号的行情已经突破3万,成为中老期
普洱茶市场上的明星。
香港茗香茶行陈德老先生曾这样评价99易昌号:“这是我从事
普洱茶叶经营这么多年来,所接触过
原料最优质的
普洱茶。从来没有一片
普洱茶像99易昌号一样,在我喝下第一口时,就带来这么大的惊喜。”
参考资料:
《
普洱》杂志社.从混沌到澄明:1993~2008年
普洱茶史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