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1如何曲折诞生?昆明茶厂倒闭与重建是怎么回事?停产后7581命
时间:2024-04-24来源:藏品普洱 作者:佚名浏览:
次
7581是昆明茶厂的重磅产品,经久不衰,价格实惠,被誉为“国民熟茶”。
这看似简单、人人都喝得起的
7581熟砖,背后曾有一段坎坷曲折的故事,那是一代代
中国茶人
匠心制茶的见证……
1973年,云南省
茶叶公司获得了自营出口权,为了搞好出口,他们一方面积极参加广交会,一方面进行市场调研,发现港人十分喜爱一种经过红汤
发酵的
普洱茶。
公司领导便从
昆明茶厂、
勐海茶厂、
下关茶厂调派技术人员,赴广州学习相关技术。不过,广东学习之行效果极差,对方根本不让他们接触实际的生产。
回到云南后,他们立即成立
发酵组攻关。轮到向
茶叶里泼水试验时,谁也不敢尝试,怕把茶搞坏,破坏生产的责任。
吴启英在旁边看得着急,最后只好自己打开水龙头,向
茶叶堆上洒水。毕竟她在学校学过
黑茶工艺,也在广东看过泼水茶,心里好歹有些底。
1983年,为适应形势变化和市场需要,
昆明茶厂决定对
7581熟砖进行改良定型,以吴启英和谭梅为主创人员,从模子、砖形、口感、
拼配比例、
发酵工艺等多方面进行改造。
同时,在
普洱茶加工中及时检视
发酵情况,不断优化调整;并重新试制新的机器,从压制生产环节上保证产品质量。
改良后的
7581受到市场欢迎,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产品定型,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造就
7581销售黄金十年!
这一时期,
7581大量生产出口,深受港、澳、台等市场的喜欢,畅销不衰,成为
普洱熟茶里的一代经典,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代表了
普洱茶工艺的阶段性高峰。
老
昆明茶厂位于昆明市中心,距离老螺狮湾商品
批发市场很近,地理位置极好。但由于建厂较早,老职工多,医疗费高,厂里负担比较重。
进入90年代,
茶叶统购统销政策结束,订单骤然减少,老
昆明茶厂渐渐走了下坡路。加上昆明没有
茶园,
茶叶原料必须从偏远
茶区购买,额外增加了长途运输费用,效益越来越差。
1995年,
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进行改革,决定把
昆明茶厂搬出黄金地段,原厂部分厂房租给省
茶叶公司下属的深圳富华公司做了仓库。
很多职工离开
茶厂,或转到云南
茶厂工作,或自行谋生。谭梅则在昆明市郊的十里铺租了厂房,以
昆明茶厂部门的名义,带着一部分职工继续生产了几批
7581。
由于工厂不具备出口资质,也没有海外客户资源,他们生产的
砖茶,虽然沿用
7581的经典外包装,但只能内销,销量也比较少,后来逐渐停产了。
昆明茶厂的重建工作主要由张平负责。张平是学法语出身,从事茶行业可谓是半路出家,好在她曾在
茶叶公司从事出口10多年,也多次在
昆明茶厂实习。
临危受命之下,她找回原
昆明茶厂的一些技术骨干,如
发酵师王红梅,并向外找合作企业取经。经过艰辛不懈,
昆明茶厂终于顺利恢复生产,
7581得以重新面世。
复产后第一批
7581砖,背面刷红色条形码,产量比较少,在市场流通也比较小众。广泛受到市场认可和追捧的,是第二批
7581熟砖,茶纸背面注明是“1998年
原料,2006年6月加工”。
由于采用1998年
老茶料压制,且是8~10级的粗枝大叶,丰富茶油溢出,浸润在茶纸上,构成了这批茶独特的版面特征之一。
结语
总而言之,
昆明茶厂的恢复生产过程看似简单,个中辛劳与艰苦,旁观者永远无法体会。
就像白水清先生所说,“一款
好茶的诞生,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就是当年的气温、阳光、雨水,地利就是海拔、纬度、土壤,人和就是
采摘、
制作、
存储。顶级的茶,占总产量的十万分之一都不到。所以,我们喝到一款
好茶,其实要感谢上苍,感谢
茶农,感谢前辈们的辛苦付出。”
如今,
7581熟
茶经典仍在延续,在品味这款“国民
熟茶”时,想起
茶人前辈们试制
发酵、改良产品、筹办建厂等一路走来的不易,心中不免肃然起敬,更对眼前这杯茶多了一份敬重和珍惜。
喝茶,要喝
好茶,更要懂得感恩惜福,或许这就是茶中真意吧。致敬经典,致敬先辈,致敬
中国茶!
参考资料:
深邃的七子世界[M].台北:五行图书,2006
小妖楠《重重迷雾中的
7581》[J].《
普洱杂志》,2018(121)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