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家饮用的贡茶沿用明制,规定“岁进茶芽,顺治初,系户部职掌,七年,改属礼部”,1650 年“顺治七年,礼部照会产茶各省布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延缓者参处。”而云南普洱茶何年始贡、岁贡多少有待考证,最迟在1726 年雍正4 年,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已岁贡。雍正12 年三月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中有“每年应办贡茶,系动公件银两,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达”等语,可知那时已每年进贡清宫普洱茶,且是在思茅采办的。
以后在道光初年,阮福《普洱茶记》中对贡茶记载得更清楚:“检( 阅) 贡茶案册,知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
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 官名) 领银承办”。意思就是把普洱贡茶分团茶、散茶和茶膏三种八个花色,由当地官员办送清宫。
同时还介绍了普洱贡茶的采制时节、制造方法:“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那时采制时节大体与现在相仿佛,是可信的。
云南每年向清宫进贡普洱茶的定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前后200 年左右。皇用贡茶储存在皇宫的“茶库”里( 在今故宫东面的永和宫东)。“茶库,设员外郎二员,六品司库二员,无品级司库二员,库使十五名”,专司收存管理。
中国是世界茶树原产地,茶的故乡,而云南省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适长著名的云南大叶种茶。代表性的产品便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从这个意义上讲,普洱茶是茶树原产地的“故乡茶”。云紫轩普洱茶。
普洱茶初为清宫贡茶
云南南部的茶叶,唐宋以来销往西藏。以后历代皇朝常用云南普洱茶同土番交换马匹,是“茶马贸易”的茶主要商品茶叶。有了稳定的销路,需求增多,便促进茶叶生产的发展,逐渐形成云南南部历史上著名的六大茶山( 今西双版纳境内),声名远播。
据史料记载,公元1644 年清朝建立,1659年,清朝的统治势力到达云南。雍正皇帝指派满族心腹大臣鄂尔泰出任云南总督,1726 年雍正4 年,鄂尔泰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 废土司、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加强行政统治),1729 年雍正7 年设置“普洱府”治,1735 年雍正13 年在府属的思茅镇设立行政组织的“思茅厅”(辖区包括今之西双版纳)。于是思茅的普洱成为六大茶山茶叶的购销集散中心,集市贸易相当繁荣。
清朝为控制普洱茶的购销权,鄂尔泰总督于雍正7年在思茅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指派“通判”官员亲自掌管总茶店,推行变相的茶叶统购专卖的政策,不许私下买卖,独垄其利,剥削山民,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 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以博得皇上欢心。
普洱茶为何能成为贡品
云南普洱茶进入清宫,经同各地贡茶比较,其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小叶种茶,深得帝王家青睐,被视为罕见名茶。究其原因,在于深山老林原始大茶树的大叶种茶,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它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并有治病、保健的作用。
关于普洱茶的特性,明、清时代人士早有体验,并有多种文字记载。明末学者方以智认为“普洱茶蒸之成团”、“最能化物”;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以药性观点记载说,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 消食化痰,清胃生津, 功力尤大”。这种茶性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需要。
清朝满族祖先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猎民族,肉食为主。进入北京成为帝王统治者后,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无所不及,需要一种消化功力大的茶叶饮料。而普洱茶正具这种特性,于是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吃皇粮的贵族们的赏识。于是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泡饮或熬煮奶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云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声大振。乾隆年间,文人曹雪芹有所闻知,便在其描写贵族生活的《红楼梦》一书的63 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节中写出贾宝王喝普洱茶、女儿茶助消化的文艺选段。
清宫品普洱茶的风尚传到贡茶产地云南,故有“普( 洱) 茶名重天下”之说和“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 指北京) 尤重之”的记载,都反映了清代当时普洱茶的实际情况。
清宫权贵们爱饮普洱茶的风尚,代代相传,直到晚清时期宫中仍然如此。清亡后,一些出宫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也有反映这点。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八年之久的宫女说:“老太后( 慈禧) 进屋生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杯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图它又暖胃能解油腻。”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