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豪迈与娇柔的相遇
初见雪山银芽干茶,果然外形极似银针,于是,找出一泡2015年的银针与之对比。对比之下,差异瞬间被放大,可以清晰地捕捉到许多不同。
体型
虽然两种茶都算得芽头肥壮,但是放在一起,还是有江南妹子邂逅东北姑娘的感觉,骨架比例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福鼎的白毫银针多以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的茶树鲜叶为原料,而大白和大毫的树种分别为小乔木型的中叶种和大叶种。
而雪山银芽是以云南大白毫树种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是乔木型的大叶种。
这种源自树种基因的体型差异,让白毫银针在带有豪迈英姿、异域风情的云南大白毫面前,竟多出几分娇柔隽永之感。
另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两种茶的白毫。虽然都是满披白毫,色白如银,但两种白毫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却大不相同。
白毫银针的白毫看上去较长,且更为厚密蓬松,像小宠物毛绒绒的感觉,看着它,就能想象出把脸埋进毛绒玩具里的舒适温暖。
而雪山银芽的白毫比较短,紧贴茶芽表面,更近似丝绒面料的感觉,摸上去光滑似绸缎,白毫不易脱落。
雪山银芽干茶外形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有点像豆荚,有着弯弯的弧度,像月牙或是镰刀的形状。
而白毫银针的茶芽相对更挺直一些,更有“针”的既视感。
闻,空气都变甜了
白毫银针——毫香明显
干茶有淡淡花香,和微微毫香,虽然经过了两年的转化,但还是可以闻到幽微的植物本身的青草气。
温润器具后,投茶摇香,干茶撞击盖碗壁发出铿锵之声,轻启碗盖,凑近碗口,毫香就扑面而来了。
什么是毫香呢?记得曾经有一本书上形容其为类似轻焙巧克力的香气,我认为是目前对毫香最为具象和最易捕捉的形容。
雪山银芽——地域香显著
干茶有浅淡的青草气和云南大叶种地域香的淡淡花香。不知是否因其阴干的古法工艺,竟还闻到丝丝清凉的悠远冷香。
温杯后,干茶摇香,冷香抵御不住热气的侵袭,消失无踪,但云南茶特有的花果香开始彰显。摇香时不小心滑手,碗盖漏了一个小缝隙,香气就趁机夺杯而出了。
泡,这是一场味觉盛宴
终于到了茶与水相遇的时刻,白毫银针身骨轻,前两道干茶始终浮于水面,从第三道才慢慢开始下沉,根根水中竖立。
雪山银芽下沉速度明显快于银针,第一道就已经有不少茶芽沉于碗底了。
白毫银针
水温90度左右,30秒出汤,出汤是极浅淡的杏黄色,白毫漂浮在茶汤中,汤香清幽,有淡淡的青草甜香。
入口清甜,虽不浓重但却饱满,确实如泉水甘鲜,开始体会到所谓“无味之至味”。如果说入口的是茶,又仿佛感受不到明确的茶味;可若说入口的是水,却是把水修饰到十分完美的口感。
有人形容白毫银针品来极似泉水和露水,虽然我并没有真正喝过泉水和露水,但此刻银针的口感,和我想象中对甘露的定义却是极为接近了。
95度左右水温冲泡,30秒左右出汤,汤色微黄,开汤香少了花香的清雅,也没了青草的清新,倒是有更圆融和馥郁的果香出现。
第一道,也是如泉似露的清甜。第二道,蜜糖的香气开始明显,在果香中甜蜜的感觉开始提升,这一道坐杯时间久了些,茶汤入口并未因久泡而苦涩,但力道明显的加强了,大叶种基因里的力量隐隐显露。
即使银芽外表纯净如雪,飘逸似雾,可内心里还是掩饰不住云南这片土地滋养的阳光力量。终不是软萌到底,难逃外柔内刚。
观,颜色差异的魅力
相形之下,白毫银针的汤色更浅淡些,偏杏黄色,而雪山银芽的汤色则浓重几分,偏金黄,甚至橙黄。
有趣的是,尝试了不同水温和出汤时间,白毫银针的汤色变化始终都不明显,而雪山银芽的汤色变化则相对比较显著了。若是口味比较清淡的人,两种茶十道以上均尚可满足口感要求。
关于云南白茶,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有认可,也有不接纳。
其实对于云南大白毫、月光白到底是否归属白茶的身份之争,应抛给学术领域的专家去探讨。对于我们这样日常品饮之人,感受一款茶独特的美好就是意兴所在。管它出身哪里,是否认祖归宗,只要气味相投,便可时常相伴,如若气场不合,也实在无须强求。
喝茶如交友,茶本无好坏,适口即为珍,童靴们,你们认为呢?
原创声明:本文由“懂茶帝”独家原创。如需转载,不得删减,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