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细腻如女人肌肤般的茶具,三层塔上诱人的甜点,浓郁喷香的红茶,不管是《霍顿庄园》里的场景还是简·奥斯丁笔下优雅的主人公,英国下午茶总是英国文化里至关重要的一环。现在,“下午茶”不仅是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也转变成中国人、尤其是上海女人热衷的休闲和交际方式。
9月13日,一场以“从下午茶漫谈英国文化”为主题的沙龙活动在思南公馆举行。主办方上海纪实频道《寰球》栏目组邀请到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谈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萌芽》文学奖获得者程庸,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王恺参加,三位专家分别从“英国文学与下午茶文化”、“中国瓷器对英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茶的对外传播”与纪实频道的热心观众进行了一场关于“茶文化”的交流和讨论。
“酒使人发疯。茶使人修身养性”
“茶对英国文学的影响,最早是体现在诗歌上,茶被称作‘缪斯的朋友’、‘想象力的助手’。”谈峥教授说。
1662年,有一位政治家兼诗人写了一首关于茶的诗,叫《of tea》。“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谈茶,或者是论茶”,谈峥进而谈到,当时茶被描述成“最好的草药”。谈峥认为,“之后专门写以茶为题的文学作品较少,但是文学作品总会提到茶,比如狄更斯、简·奥斯丁,他们的小说里面都会有喝茶的情景,狄更斯在《匹克威克外传》里写到在戒酒会开会之前,有一大帮中年妇女聚集在那里喝茶,这个叙述者感到非常吃惊,这些女人怎么那么能喝茶,她们是不是需要在肚子上开个洞,把这些水给放掉。”
法国最伟大历史学家布鲁盖尔曾写过一本名为《1500年-1800年欧洲的物质生活经济与资本主义》的书,程庸看到书中写道:英国人喜欢喝茶的风气虽然晚了一点,但它的浓烈程度要超过全欧洲,原因是“英国人不仅喜欢喝茶,而且把茶分为两种,一种叫下午茶,一种叫黄昏茶。黄昏茶主要是吃饭前喝的茶,是给下班的工人喝的。整个欧洲工业最发达的就是英国,下班之后工人要喝点红茶,这个红茶并不是中国的,而是印度的”。印度红茶的种子是中国传过去的,印度茶有点苦、味道很浓,传到英国价格便宜,下班的工人才喝得起,用来提神,这个时候还得配几片面包或者饼干,用来解乏和充饥。根据程庸的研究,下午茶其实喝的应该是中国的绿茶,换句话说,中国绿茶才是贵族喝的,他们不上班,吃过午饭后叫些朋友来家里聊聊天,这样沙龙就形成了,“贵族吃饭油水比较多,不容易饿,所以喝绿茶解油腻,中国古人喝绿茶不吃点心,顶多吃吃杏仁花生米”。程庸还通过各种资料看到,英国人喜欢茶的原因是,“酒会使人发疯,茶则能让人修身养性”。
“英国的黄金时代”
“下午茶”起源于1840年,是由一位公爵夫人提倡的,她到了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觉得肚子非常饿,于是就把喝茶、吃点心、社交这三样东西结合起来,发明了下午茶。“英国人的习惯是早餐吃得非常多,午餐吃得很简单,晚餐吃得很晚,越是上流社会越晚,如果看到你下午六点多钟吃晚饭,她们会觉得那是一个乡下人的习惯,所以中饭到晚饭这个时间段非常长,到下午四五点就要吃大量的点心。”谈峥说。
“英国算是喝茶较晚的,西方国家较早的是荷兰,荷兰大概从1610年开始从日本进口茶叶,英国要到1650年才开始有茶叶出售,”谈峥谈到了英国著名的“饮茶王后”—查尔斯二世的王后凯瑟琳,“茶叶在英国上流社会推广主要归功于她,凯瑟琳是一位葡萄牙公主,从小就喝茶,她嫁到英国时陪嫁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茶叶,还有瓷器。”瓷器被使用前,普通民众使用的都是很粗糙的器具,程庸认为,“瓷器的发明对全世界物质生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前大多数老百姓基本用的都是陶器,少数贵族才用得起银器,大部分人都是使用木器、铁器,”程庸强调,“其实西方人使用整套餐具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中国古人对这方面很讲究。”
中国绿茶到国外,变成了红茶?
了解中国茶文化历史之后,会发现红茶较绿茶发明较晚,也没有确定的年代和地点,有人说是在福建武夷山,也有人提及在安徽祁门,“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红茶的诞生和茶叶外销有很大的关系,”王恺说,“中国在明朝喝的都是以龙井、碧螺春为代表的绿茶。有意思的是,在明末清初茶叶刚刚开始外销的时候,我们外销茶里已经有大量的假茶了。”王恺认为出现假茶的原因是茶叶销售到英国只能靠船。船在海上航行几个月,到英国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中国时的性状了”,“当时的商人为了让茶叶看起来更美观,就往里边掺各种杂草或者颜料,”王恺笑称,“所以我们造假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后来演变成英国人选择了已经发酵完成的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