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这大概率就是受了“茶叶审评”的影响。
一、品饮与审评的区别
茶叶审评,全称是“茶叶感官审评”,通常是由具有专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审评人员用来鉴定、评价一款茶叶的综合品质的手段之一,一般需要运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个方面的感官判断,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品质因子进行打分审评。
茶叶审评是一个要求非常严谨、规范、严格的操作过程,从扦取茶样开始到最终审评结束,每一步都有非常细致的操作要求,同时对环境、器皿、光照等也有一定的要求,绝不仅仅是单纯用沸水将茶叶闷泡几分钟然后喝掉这么简单。
日常喝茶品饮,跟专业的茶叶审评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巨大的。
日常饮茶的核心是“品”,专业审评的目的是“评”。
饮茶通常是享受生活,审评往往是职业工作。
这两个目的的不同,就决定了两者对茶的表述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就从“滋味”的表达上来窥探一下这其中的差异。
二、茶的呈味密码
1、苦味——嘌呤类物质。茶叶中含有的嘌呤类物质中咖啡因是主要呈味物质,呈现苦味。它让你精神,也会让你对茶上瘾,欲罢不能。花青素是苦味的来源。
2、涩感——酚类物质及其氧化物。就是感觉舌面上会有颗粒感,不舒服。
3、甜味——糖类及其他物质。甜味与苦味在一起的感觉,居然会使你愉悦,人可能是有点受虐倾向。水溶性果胶可以使茶汤产生厚、醇的口感。
三、审评的滋味表达
在茶叶审评上,用来描述茶汤滋味的专业术语有很多,这里来盘点一下审评中常见的滋味表述术语及其含义,我们在日常喝茶中也可以通过这些描述来加强自己喝茶时的感官理解:
【浓】:内含物丰富 ,收敛性强。
【厚】:内含物丰富,有黏稠感。
【醇】:浓淡适中,口感柔和。
【滑】:茶汤入口和吞咽后顺滑,无粗糙感 。
【回甘】:茶汤饮后,舌根和喉部有甜感,并有滋润的感觉。
【浓厚】:入口浓,收敛性强,回味有黏稠感。
【醇厚】:入口爽适,回味有黏稠感。
【浓醇】:入口浓,有收敛性,回味爽适。
【甘醇】:醇而回甘。
【醇和】:汤味欠浓,鲜味不足,但无粗杂味。
【纯正】:味淡而正常,欠鲜爽。与纯和同义。
【甘滑】:滑中带甘。
【淡薄】:味清淡而正常。平淡、软弱、清淡与此同义
【粗淡】:味粗而淡薄,为低级茶的滋味。
【甘鲜】:鲜洁有回甘。
【甜醇】:入口即有甜感,爽适柔和。
【甜爽】:爽口而有甜味。
【鲜醇】:鲜洁醇爽。
【醇爽】:醇而鲜爽。
【清醇】:茶汤入口爽适,清爽柔和。
【醇正】:浓度适当,正常无异味。
【醇和】:醇而和淡。
【平和】:茶味和淡,无粗味。
【淡薄】:茶汤内含物少,无杂味。
【浊】:口感不顺 ,茶汤中似有胶状悬浮物或有杂质。
【涩】:茶汤入口后,有厚舌阻滞的感觉。
【苦】:茶汤入口有苦味,回味仍苦。
【粗味】:粗糙滞钝 ,带木质味。
【青涩】:涩而带有生青味。
【青味】:青草气味。
【熟闷味】:茶汤入口不爽,带有蒸熟或闷熟味。
【闷黄味】:茶汤有闷黄软熟的气味,多为杀青叶闷堆未及时摊开,揉捻时间偏长或包揉叶温过高、定型时间偏长而引起。
【淡水味】 :茶汤浓度感不足,淡薄如水 。
【高山韵】:高山茶特有的香气清高细腻,滋味丰厚饱满的综合体现。
【陈醇】:茶质好,保存得当,陈化后具有的愉悦柔和的滋味,无杂味、霉味。
【高火味】:茶叶干燥过 程中温度高或时间长 而产生的,微带烤黄的锅巴味。
【老火味】:茶叶干燥过程中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而产生的似烤焦黄锅巴味,程度重千高火味 。
【焦味】:茶汤带有较重的焦糊味,程度重千老火味。
【陈味】:茶叶存放中失去新茶香味,呈现不愉快的类似油脂氧化变质的味道。
【霉味】:茶叶存放过程中水分过高导致真菌生长所散发出的气味。
【劣异味】:茶叶加工或贮存不当产生的劣变味或污染外来物质所产生的味感,如烟、焦、酸、馈、霉或其他异杂味。
除此之外,在“香气”、“外形”、“汤色”、“叶底”等特征描述上,也有大量的专业审评用语,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审评用于对日常品饮的意义
即便我们大多数茶友并不具备进行专业审评的能力,但通过借鉴一些专业审评术语来描述日常喝茶的感受或自己撰写茶评,也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方式。
正确使用这些词汇的前提是对这些词义的“深刻理解”。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饮茶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词语表达的内涵进行不断对照和印证,然后逐渐建立一种稳定的对应关系。
之后当喝茶时获得某种滋味感受的同时,这些相关的词语就会自动的从脑海中蹦出来,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做到将这些看起来更高级的“审评用语”准确运用在自己日常交流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