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品饮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它起源于何地?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问题。潮汕茶人说,功夫茶的名字从哪里来?应该追溯到清康熙时期。最早出现在潮州至汕头的韩江六篷船上。当时有些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在船上喝茶,听旦家女唱旦歌。正是在那个时候有了功夫茶的叫法。清代著名文人袁枚《随园食单》有关功夫茶的记载,却在清乾隆年间。他写道: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蘧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在我国的南方,寺必有茶,禅必饮茶。据袁枚所记,他喝的是武夷山僧人所献的茶,僧人多有闲暇,且喝茶精致。功夫茶源之于僧人所创,则是完全可能的。
潮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曾楚楠却另有己见,他认为,潮州功夫茶的形成过程,是乌龙茶产销两地共创的结果。潮州虽然品茶之风昌盛,但名茶却产于福建。历史上,潮汕地区是武夷乌龙茶最大的巿场,据1929年的一次统计,“年购5万箱,每箱以45斤计,总量便达225万斤”(这仅仅是建瓯一个县、乌龙茶一个品种而已)。每年从潮汕固定去武夷采购的茶商甚至形成一个“广潮帮” 。这些茶商进入茶区认购茶叶时,往往预付定金认购某处茶树,并在茶树旁搭个窝棚,从采茶到加工都严加看守。这些商人也都是烹茶、品茶高手,自然也会在茶叶、茶艺方面与当地茶农切磋交流,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双向交流中,武夷茶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功夫茶程式也得以逐步完善,以至于产销两地的程序和器具惊人一致。这是功夫茶起源的又一种说法 ——即“产销两地共创”。
再有一种说法,功夫茶是由浙商从浙江传带到武夷山茶区的。种茶、做茶的人,是为着把茶叶卖出去,是为了生计,因此产茶区对喝茶自然不会过于讲究的。茶叶主销地的消费者对喝茶的讲究要甚于产地,这是一般的常理,是可信的。
饮茶方式和各种茶艺的形成过程,应该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汇,而难分谁在先谁在后的。就功夫茶而言,情形也大致如此。因此,我倾向于“产销两地共创”之说,似乎更符合客观实际,且各方都可以接受。
(责任编辑: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