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PUER10000问 >

茶艺馆能够创造的是什么茶文化呢?

时间:2018-07-26 12:04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茶,只要提到这个字,回避不了的就是茶文化。没有茶就没有茶文化,但没有茶文化,茶的存在似乎像没有思想的人而行尸走肉。 然而,茶文化是个什么东西,茶艺馆能够创造的是什么茶文化? 从广义上来讲,茶文化是人类以茶的名义,或者通过茶的形式,所进行一切关于宗教、生
 
     ,只要提到这个字,回避不了的就是茶文化。没有茶就没有茶文化,但没有茶文化,茶的存在似乎像没有思想的人而行尸走肉。
 
     然而,茶文化是个什么东西,茶艺馆能够创造的是什么茶文化?
 
     从广义上来讲,茶文化是人类以茶的名义,或者通过茶的形式,所进行一切关于宗教、生活、艺术的行为;
 
     从狭义上来讲,茶文化就是茶的艺术表现形式。
 
     茶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茶的名义进行的各种如艺术、文学、音乐等活动;二是各地爱茶、嗜茶、以茶待客的消费文化。了解这些有什么好处呢?只有知道了这些,才会理解喝茶人的心理情节,才会更容易跟人交流,获得客户的信赖。
 
     茶文化的内核基本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功能实用性,“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从发现那一刻起,是因为它具有神奇的实用功效而获得了钟爱;所以,不管后世如何来溢美茶,但它的根本是不能忽略的。这个根本对于茶艺体验馆经营者来说尤其重要。只有充分了解了茶的实用性,才能更加解决喝茶人的需求,才能更明白喝茶人心理诉求。仔细想想“寒夜客来茶当酒”或“以茶会友”的是这种功能性的升华。
 
     茶文化的第二个内核是荣誉象征性。茶于普罗大众来说并不是一个难得之物,并没有什么奇特可言。然而这只是茶的一个层面,茶的更重要的一个层面则是它的代表这一种文化的清高,一种荣誉,一种品位。这就是为什么上至帝皇贵胄,下至学士清流都有做茶、品茶和论茶的癖好。这种荣誉或者是卓而不群,又或者是自得其乐。
 
     茶文化的第三个内核是包容性。一片青茶,升沉于清水,不论沉浮。它能包容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也能融化“禅茶一味”;它可以位列于生活之末,以粗茶淡饭出现,也可以为艺术之精灵,接受“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赞叹。它包容的是岁月的污垢,洗涤出清新,它包容的是世俗的名利,冲泡出清香;它包容的是自然与社会的存在,传递出平和、平淡。
 
     理解了茶文化的实质,就等于理解了对茶需求的消费群体的心理期待,一个茶艺体验馆的文化内涵就在于它对茶文化理解的深刻程度与否。
 
     茶作为消费品,并不是我们的日常所必需,所以,开个茶艺馆,并不是每个经过茶艺馆或知道茶艺馆的人都会成为你的体验客户。喝茶的人有的把喝茶当成品位,当成文化、身份的象征,有的是因为嗜好,就像抽烟的人对烟一样,茶是嗜好品;同时,茶既是一个饮品,又是一种礼品,它的多种附加价值的发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逢年过节时,把茶叶当作礼品赠人。
 
     对茶不同消费需求的人,对茶的理解和看法都是不同的。茶艺馆,必须最大限度的把这几个不同部分的消费者都吸引过来。然而,怎么吸引呢?
 
     这就需要茶艺馆的文化有着丰富的茶文化内容,这里既是实惠的购茶之地,又是品茶交友的地方;既是茶人的惊喜之地,也是茶人的归宿之地。并且这里时而会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如字画、如音乐、如影视,如业界名人等。
 
     至此,问题来了,一个茶艺馆,资本有限、资源有限,哪里去弄这么多东西呢?茶艺馆经营,其难度显然易见,在市场的大潮中颠簸,哪里能把握好这些方向呢?
 
     于是,就要设法让茶艺馆与茶业同行避免同质化,树立个性化经营,从茶品种类到文化资源,从市场信息到知识沟通,从茶叶原料到茶叶附加值等着手,寻找能使之能彰显个性化的模式。
 
     在谈茶艺馆个性化经营的时候,首先得分析一下茶和茶文化以及饮茶人的特征。茶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产品,其品质受地理、气候、采制、储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传统制作工艺下,茶的品质和品味有很大不确定性,也造成了“十里不同茶”的事实。而茶文化呢?从世俗来讲,诸多茶礼、茶祭、茶艺等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地方的人们继承了他们祖先关于茶的风俗,关于茶的品饮习惯,潮州的工夫茶,云南少数民族的祭茶等,与茶有关,但又与其他对茶理解的人无关;而从文学艺术层面来讲,茶文化则更是根据各类文化人对茶的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对茶的认知。“禅茶一味”,这是佛教文化与茶的结合,而诗人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呢,则包含着文学的想象和描绘。至于喝茶人,则更多种类,或者从茶品类的爱好相聚一起,因茶而结缘,也因茶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彼此或许有交流,但更多时候是排斥。
 
     所以,正是因为从茶产品到茶文化再到茶的消费群体受着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千百年来,中国茶一直是以地域茶来展现,地域的特征决定了茶的特征也遮盖了茶的品牌光辉。也正是如此,就出现了中国有名茶而无名牌茶的尴尬。做茶的人看天做茶,受制于天;卖茶的人以地方来选购茶,受制于地域条件;喝茶的人以关系来衡量茶的好坏,受制于人。这个体系是分割的,是零散的,是不成体系的。
 
     茶艺馆,也是一个茶叶营销的点,虽然很小,但它就是这种做茶、卖茶、喝茶环境下的,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什么影响?什么都不确定的影响。茶艺馆如果要想比较长远的经营,要想挣脱这种不好的环境的影响,就需要从市场的角度来切入,将已有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茶艺馆来影响茶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影响茶艺馆。
 
     茶艺馆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先练好茶艺的技能的内功。
 
     茶艺馆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所谓茶艺体验馆的内功,也就是茶艺体验馆的吸引力。
 
     茶艺馆要具备什么样的魅力才能吸引顾客呢?
 
     首先,茶艺馆的外观,表面功夫非常重要。茶艺馆的外观首先能让消费者产生信心,只有消费者对这个店馆的外观有了信心,才会有机会走进茶艺体验馆来。
 
     第二就是,茶艺馆的装饰风格。走进来之后,要让顾客能坐下来。这个坐下来,是顾客感到这里舒适,感到亲切,能契合心理的某种期待。
 
     第三,如果说,这些是茶艺馆的表面功夫或者硬实力,那么接下来的就是要看茶艺馆的软实力了。软实力是通过思想,通过文化,来影响走进茶艺馆的顾客。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茶艺师的素质。面对走进来的顾客,茶艺师的第一句话该怎样说?茶艺师怎样引导顾客融入茶艺馆的氛围?一个好茶艺师,一定要有让顾客产生询问的兴趣。
 
     第四,就是茶艺馆的茶品。顾客要选购茶品,选购合适自己的茶品,所以,先要了解顾客的喜好。作为茶艺馆来讲,实力有限,市场有限,信息有限,肯定店馆里的茶品给顾客的选择机会不多,后续跟踪的服务不够。所以,茶艺馆要在这有限的资源下,会聚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服务,唯一能做的就是开拓一个宽阔的网络,把茶艺馆这个点,与一个网络共享。
 
     第五,解决顾客的难题。顾客的难题可能有很多,但在正常的情况下,就是对茶品质量和价格以及产品种类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茶艺体验馆抗风险能力弱,资源有限,肯定难以解决,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服务系统。
 
     第六,茶艺馆文化的输出。文化给茶叶是品位的提升和附加价值的增加。
 
     文化从哪里来?文化品位怎么提高?文化内涵怎样增强?靠单个店馆肯定很难做好。
 
     一个茶艺馆很小,市场范围也很小,但是,如果有多个茶业同行联系到一起,就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形成了一个体系。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叠加,才会走出自生自灭的阴影,才会有不断进步的前景。
 
     茶艺馆的经营好坏,主要有几个方面因素来决定。一是茶艺馆的茶艺技能水平;二是经营人员的个人魅力和网络;三是茶叶产品种类的多寡;四是在价格、服务等方面与周围竞争对手的优劣。茶艺馆如果想要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在四个方面做得稳健。
 
     先讲选址的问题。茶叶店怎样来选址呢?很简单,方便消费者。在开茶艺馆之前,经营者肯定有一个目标客户群。所以,要判断这些目标客户群的生活和工作特点,然后根据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习惯来选定茶艺馆的地址,以便他们能方便购买茶叶、体验茶艺。
 
     第二,环境是茶艺馆经营好坏的关键之一。经营人员的魅力和网络,“功夫在茶外”,经营者的周边应能聚集一定的爱喝茶的人,有商机的存在,开茶艺馆的目的就是抓住这个商机以便获得利润。所以,经营者有这样的网络存在,首先就必须在这个圈子里宣传开来,然后通过圈子里所有的人去传播,扩大这个圈子。在这个问题上,经营者平时的做人风格就很重要了。
 
     茶艺馆是茶的文化符号,这个符号无论是从装修到室内设计,还是从茶品摆放到品类搭配,无论是人的衣着谈吐到专业素质,还是茶艺馆氛围到心灵感受等,所有的基础都是累计了千年的茶历史中来。这是一种沉淀了的审美文化,审美品位,审美情趣。茶艺馆的文化就是要从这些当中吸取营养,提炼符合自身能力的文化因子装扮自己。
 
     第三个问题是茶艺馆的服务输出功能强弱的问题。在有限的投入下,茶艺馆要满足周边所有喝茶人需求,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在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前提下,这个目标又可以实现。茶艺馆设置的茶品总是有限的,而顾客想要的恰恰在设置的品种之外,顾客就有可能会流失掉。如果茶艺馆不是以单个店馆的形式存在,而是融入在一个体系中,就可以把这个信息及时反馈给体系或网络的终端,由端口来解决。这样,茶艺馆为顾客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大大提升,对周围市场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强。
 
     第四个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价格和服务。怎样才能拿到比较优惠的价格呢?与周边的茶叶店比起来,以什么样优势价格去竞争呢?这是个硬性指标,还有就是服务,这个服务包括茶艺馆内涵的的深浅,茶艺馆功能的多寡。很显然,如果是单个茶艺馆去经营,要想同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是有点不可能的。这时,就得有一个大的平台来与大家共享资源,才能使力量更强。
 
     这个平台是一个交流性的平台,一个服务性的平台,一个功能性的平台。这个平台首先要掌握足够的资源。这个资源包括产品货源,物流网络,茶艺知识体系等。
 
     货源第一就是有足够让茶艺馆选择机会的产品。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不管是高档还是低档,不管是奇货还是大路货,不管是绿茶、青茶还是黑茶,不管是茶具还是茶文化产品。只有掌握了丰富了供货资源,才有足够让茶艺馆选择的机会,才能根据顾客的消费特点,调整出最佳的配货方案。在这个选择的过程当中,茶艺馆第一次理性选择茶叶品牌产品。然后呢?在以后茶艺馆的经营过程当中,再根据顾客对茶叶品类、茶叶品牌的喜好,来选择进货。这是茶艺馆第二次理性选择茶叶品牌。在经过这两次的选择之后,茶叶品牌在市场表现就会得到可靠的数据,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大小,就有了科学的比较。
 
     当然,这个平台要保证给茶艺馆供货一定是厂家的真正产品,这首先就是杜绝假冒问题,然后通过与茶艺馆的协议,确定供货资源,杜绝伪劣问题。然而要达到这些目标,这个平台给茶艺馆就是要提供厂家的优势产品,这个优势是品质优势和价格优势的合成。
 
     第二是物流网络。茶艺馆为减少经营风险,除了科学的配货外,还要科学囤货。而在茶叶流动比较大的情况下,茶艺体验馆不可能囤积太多产品,所以平台要能保证及时给茶艺馆供货。所以一个稳定的物流体系是这个平台打造好的重要环节之一。
 
     第三就是茶艺知识体系。前面一直在讲茶文化的功能输出。这是茶艺馆的重要方面,也是这个平台的重要方面。这个知识体系包括从茶艺专业知识到茶文化知识和茶业营销知识一整套的文化体系。茶艺馆要有个性,但同时,它有一个在这个平台体系下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这个平台的文化个性。茶艺馆要从这个平台这里经常性的补充各种知识血液,并把这些传播在茶艺馆所能影响的周边。
 
     第四是平台与茶艺馆的有效互动。首先茶艺馆要与平台建立相互信赖,这是长久经营的基础。然后就是茶艺馆通过自己这个点,把所有的市场信息有效的反馈到这个平台,通过平台综合判断,给茶艺馆得到帮助。这个过程要及时,要准确。
 
     平台的资源整合是要根据茶艺馆的需求而定,要丰富而不泛滥,要有足够的选择机会,又要保证最佳选择。
 
     所谓丰富,就是说茶艺馆的功能能够从这里得到完善的补充,得到机会提升,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前面已经讲过,茶艺馆要保持足够优势,就是能够给茶客提供足够多的选择机会。但这个机会不是无限制的,而是精准的,这是第一;第二是要有特色优势,市场是由大家一起来做,一个茶艺馆无论是从实力还是从能力上来讲都无法垄断一个片区的市场,所以特色经营就尤为重要了。
 
     在以大流通批发为主的市场状态下,茶叶终端价格的体现,反应的不是一个真实的茶叶市场行情,这里面有过多的批发层次因素,使得消费者无法获得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茶叶产品。集中原产地厂家的资源,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选择经销、代理,以及直接配货,不仅能够使茶艺体验馆获得赢利面,而且给予了消费者的更大实惠。
 
     现在,在网络发达的情况下,这个平台在现实与网络中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茶艺馆应与网络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共同进取。
 
     开一个茶艺馆,买卖的是茶叶,传递的就是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茶叶经营店,很难说它的经营基础稳固,很难说它的经营前景光明。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得荼而解之 茶叶市场 茶文化 茶艺师 中国茶 工夫茶 喝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中国茶游—中国茶文化特别展
“中国茶游—中国茶文化特别展
探密砖茶文化
探密砖茶文化
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调研温州
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调研温州
为期20天的大华国际首届茶文化
为期20天的大华国际首届茶文化
中国碧螺春茶文化
中国碧螺春茶文化
茶文化贯古穿今
茶文化贯古穿今
宋代的贡茶文化
宋代的贡茶文化
茶文化对朝鲜有什么影响
茶文化对朝鲜有什么影响
茶文化的涵义
茶文化的涵义
贵阳“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被
贵阳“古茶树与茶文化系统”被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简化
茶文化之“茶宠”
茶文化之“茶宠”
栏目导航
支持单位:普洱市政府 - 昆明茶叶行业协会 - 云南普洱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茗山一号 - 老茶工普洱茶 - 燕南茶坊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   滇ICP备14004217号-1

滇公网安备 530111020005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