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知识 > PUER10000问 >

现代茶膏行业是怎样兴起的呢?

时间:2018-08-07 18:28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浏览:
现代茶膏行业是怎样兴起的呢? 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有一种茶,叫作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普洱茶叶经加工与发酵后,以特殊方式将茶叶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与提炼,还原成高级的固态膏状,品尝时如速溶茶般便捷,但膏体可全部溶解于温水,堪称
 
   现代茶膏行业是怎样兴起的呢?
 
   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有一种,叫作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普洱茶叶经加工与发酵后,以特殊方式将茶叶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与提炼,还原成高级的固态膏状,品尝时如速溶茶般便捷,但膏体可全部溶解于温水,堪称普洱茶的精华。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茶人,或者说极少数的能工巧匠们,一直在不间断地尝试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对茶汁再加工,还原成精华茶膏。然则,由于不是茶叶发展的主流,因而没有进入茶学专家的视野,却逐渐演变成高端茶叶的一条分支,沿着这条线走出来的茶品,都被冠以“贡品”的头衔,成为历代皇室的“奢侈品”,历经千年而不衰。从诞生伊始,它就成为皇家独享的养生御品,尤其是到了清朝,开辟了独领风骚的皇家贡茶二百年的风光历史
 
   北京故宫博物馆,现今保存着清代光绪年间制作普洱茶膏。带有图案的正方形茶块分为四层,每层28块,锦缎匣盛装,匣盖上木刻印刷文字写着:“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研敷立愈。”由此可见,普洱茶膏其实超越了普通的茶饮,是中国独有的贵族养生文化。
 
   说普洱茶膏是中国古人发明的世界第一款“速溶茶”一点也不为过,也堪称中国古老而庞大的茶产业中的一朵奇葩。
 
   在中国的历史中,唐代是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更有“茶兴于唐”的说法。陆羽作《茶经》、建立茶政收税、茶马贸易、民贡与官贡茶品的出现,都标志着茶业在唐代的前所未有的繁荣。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唐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第一,“茶膏”字样正式出现;第二,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显示贵重;第三,数量极少,只有八枚,而不像其他贡茶以多少担计算,可见其珍贵。
 
   因此,茶膏一亮相,就具备了显赫的身份,是其他贡茶所不能比拟的。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尊贵,使它在贡茶中处于上品,被纳入史书的记载之中。
 
   那么,唐代的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茶膏的出现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有直接的关系。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在唐代已经逐渐完善,这种陈茶制作方法是唐代乃至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
 
   陆羽在《茶经》中对这种作饼的制茶工艺归纳为十四个字,即“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这里的“蒸、捣、拍”
 
   三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而且陆羽认为,真正的好茶一定是“含膏者皱”的外形,这里指的“皱”,是含膏的表现,即外形褶皱,茶汁流失少、茶味浓。《茶经》中列为第一位的好茶——“胡靴”,就是“含膏者皱”的代表。
 
   虽然陆羽从制作茶饼中发现了茶汁溢出后出现“膏化”现象,并认为这个“膏”是茶叶中的好东西,但他没有将茶汁与茶叶中的纤维物质彻底分离,而只是让“膏”仍然保持在茶饼的表面,与真正意义上的“茶膏”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使后来出现民贡的“茶膏”,都没有脱离茶叶的原始形态,仍属于“含膏”的性质。
 
   与唐代不同,宋代的制茶者对茶叶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先将茶蒸熟,再“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搾,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成功地将茶膏从茶叶中分离,使其成为独立的产品。
 
   当到了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1135年)时,对“珍膏油其面”则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好坏做为鉴茶标准。他在其撰写的著名的《大观茶论》一书中,就如何从外观鉴别茶饼时指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意思是说:看茶的表面,就如看人的脸面,膏稀者,茶饼表面多皱纹;膏稠者,茶饼表面纹理不明显,光亮凝聚,质地坚实。显然,膏稠者,是宋代好茶的代表。
 
   但是,这种制茶工艺却在明代戛然而止。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过于精致奢华的生活是腐败之源,自此茶膏销声匿迹。虽然明朝废止了茶膏贡茶,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饼茶的生产。到了清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熬膏,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为上层人物所接受。
 
   清乾隆年间,茶膏的制作被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搾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生产了普洱茶膏。
 
   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公关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体现了其非凡的药用养生价值。这也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出洋海外。
 
   然而,作为一个很少数人群才可以享用的茶品精华,随着1925年清朝皇室的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了,制作方式也逐渐失传。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个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茶膏又一次销声匿迹。
 
   2005年,位于云南昆明的蒙顿茶制品有限公司,在考察了无数文献资料,经过数年研发,独创“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等生物科技,成功破译了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压榨制膏”的工艺,标志着茶膏行业的复苏与重生,开创了现代普洱茶膏行业。从此,普洱茶膏这一被遗忘的养生御品,开始被现代人所享用,所品味。茶膏,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远。”收藏过一匣茶膏的鲁迅,其胞弟周作人如此论茶。茶膏所展现的,就是永远的美与和谐,是茶的精华。
 
(责任编辑:润生)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茶马古道 制作方法 普洱茶膏 宫廷普洱 速溶茶 普洱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作为皇室贡品的茶膏到底有什么
作为皇室贡品的茶膏到底有什么
世界上第一款“速溶茶”——茶
世界上第一款“速溶茶”——茶
为什么有这么少人知道“茶膏”
为什么有这么少人知道“茶膏”
普洱茶膏怎么喝?
普洱茶膏怎么喝?
清宫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清宫普洱茶膏的制作方法
普洱茶膏怎么喝?普洱茶膏有什
普洱茶膏怎么喝?普洱茶膏有什
什么是茶膏?它为什么是普洱茶
什么是茶膏?它为什么是普洱茶
茶膏哪个品牌好?怎么鉴别茶膏
茶膏哪个品牌好?怎么鉴别茶膏
普洱茶膏与普洱茶的区别是什么
普洱茶膏与普洱茶的区别是什么
普洱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普
普洱茶膏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普
什么是普洱茶茶膏?普洱茶膏怎
什么是普洱茶茶膏?普洱茶膏怎
普洱茶膏的味道为什么跟普洱茶
普洱茶膏的味道为什么跟普洱茶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