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销茶是怎么一回事呢?
扯远了,回归正题。普洱。
说到这里,普洱熟茶的来历基本交代清楚了。但是,我们现在喝的普洱茶和《红楼梦》里的普洱茶是不是一回事呢?还是没有准确答案。朋友,别急,咱们把思路从东南亚拉回来,拉到我们地球的另一端,青海、西藏。我们知道,普洱茶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作为边销茶存在的。这里的边,包括四川、青海、西藏。在封建社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马帮,是运输普洱的主力,而时间,长则一年短则几月,总之这些压制成饼成砖成沱的普洱茶,一路免不了风吹日晒雨淋,还要经历季节温差的考验。朋友,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眼熟呢?没错,这分明就是一个渥堆发酵的过程啊。是的,这只是古时候普洱茶发酵过程的前半部分。至于这个过程的后半部分,决定因素就在于边民。我国地大物博,边疆更是地广人稀,边民多是牧民。现在看来,牧民在吃牛羊肉方面是大有口福的。但凡事有利有弊,上帝是公平的,为牧民打开了肉类的大门,却顺带关上了蔬菜瓜果之窗。朋友,蔬菜瓜果是人类的维生素源泉啊。牧民们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却得不到必要的维生素补充,这是问题,必须解决。解决之道,就是喝茶,把维生素含量同样丰富(当然,古代牧民是没有这个认识的)、同样是植物叶子的茶叶泡来喝,以保持身体营养摄入的宝贵平衡。此外,游牧民族的购物条件肯定和我们现在不同,估计一年半年跑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路去赶一次集、墟,就能算是高频率了。既然去一次不容易,那么肯定一次要买上至少一年所需,这就从茶叶的数量上提出了要求;同时,牧民所买的茶叶必须要经得起长期储存,这就从茶叶的性质上提出了要求;其三,牧民的收入水平,或者说茶叶在长期储存过程中变质的风险,决定了茶叶的价钱不能太高。三个条件一旦成立,普洱茶作为牧民补充维生素的主力产品,基本上也就呼之欲出众望所归却之不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