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条茶起源于哪里,怎么传播的呢?
藤条茶采养法是云南古老的种茶制茶传统与来自中原的先进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的雏形可能早在明代及以前就已出现,成熟于清朝,并在清末民国得到大规模推广。
云南的茶树大都是乔木大叶种,树长得太高不方便采摘。我们的先民就对茶树进行矮化,其发现不但采摘方便了,而且矮化过的茶树,主干不明显,会长许多分枝,采摘蓬面变大,产量也增加许多,于是千百年来云南的老百姓就形成了对茶树有意识地矮化,并将分枝养得很粗壮高大。景东是云南最早种茶的地区之一,早在唐代《蛮书》中就有“茶出银生”之记载,故当地留下许多种植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大茶树,这些茶树跟版纳一带的茶树相比大都没有主干,都是几条侧枝长得异常粗大,高达数米,甚至十几米。
矮化与培育生长分枝,就是云南先民对藤条茶采养法的一大贡献,也是藤条茶的雏形,这种方式最早出现于景东一带,后来沿着澜沧江中下游两岸进行传播。而藤条茶形成一套完善的采养法,得益于明清两朝内地精细农业传播到云南,比如松土、施肥、中耕、修枝打叶、疏花疏果、先进的采茶技术等等传入云南,跟云南本土原有矮化茶树的习惯相结合,从而催生了藤条茶这一中国农艺史上的奇葩。
清朝咸丰光绪年间,云南的老茶区双江掀起了大规模汉化的潮流,大量来自临翔、凤庆与云县等地的汉人定居双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艺,并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的种茶与制茶技术,对当地原始粗放的茶业进行提升改造,大力发展茶叶商品经济,使得双江成为清末民国澜沧江中游新茶区崛起的一个策源地,其邻近的临翔、凤庆、云县、景东、景谷、镇沅、澜沧等地纷纷到双江引种勐库大叶良种,并学习勐库先进的种茶与制茶技术,这其中就包括了学习先进的藤条茶采养法,故使得藤条茶园遍布澜沧江中游两岸的双江、永德、临翔、景谷、镇沅、景东与澜沧等地。总之,藤条茶雏形源自景东,然后经过千百年的不断的总结与改进,其采养法最终在双江成熟,然后再扩散到澜沧江中游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