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模糊的茶背影
城市素描:
夏日的北京,燥热难耐,出门在外没走几步就是口干舌燥,正好碰上卖大碗茶的,龙嘴儿大铜壶一开口,淡淡的茶汤就透着清凉,端起一碗就猛灌一气,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于使什么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只感觉一阵凉意从头到脚,那就一个字能形容:“爽!”。
关键词:大碗茶
评语:有人说三里屯的灯红酒绿已经把北京的茶馆文化淡化得只剩一个模糊的背影,但马莲道的存在却注定了茶在北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撼动的地位,无论是否买得起千元一斤的好茶,都丝毫不影响北京人饮茶的心情,因为即使在街头,他们也能因为大碗茶的存在而惬意无比。
休闲指数:★★★★★
老北京的茶馆从来不是清净之地,常常是喧哗且热闹的。这跟北京人的性格有关:他们怕冷清,爱交流,尤喜扎堆儿侃大山……茶馆便提供了这样一块谈天说地、呼朋唤友的社交场所。
文化指数:★★★★★
北京茶馆整体环境典雅,陈设古朴。漏窗茶格、玉雕石栏,顶悬华丽宫灯,壁挂名人字画,清式的桌椅,充满了传统的京式风味。男女服务员身着长衫、旗袍,提壶续水、端送茶点,穿梭不停。入晚茶馆还有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口技、快板。京剧昆曲票友彩排等文艺表演。
人气指数:★★★★★
商业指数:★★★★★
好茶指数:★★★★
北京不是茶叶产地,却是巨大的消费城市,马莲道茶叶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大型茶叶批发市场的代名词。随着乌龙茶、普洱茶的相继北上,北京人的饮茶口味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但传统的花茶却依旧是许多老北京的最爱。盖碗茶就是以花茶(北京香片)为主要用茶的,属于绿茶的再加工茶。窨制香片要在三伏天进行,因为三伏天的茉莉花香气最浓。原料是茉莉花、兰花、玳玳花、桂花等。
茶人话城:
其实,北京人喝茶是一种随意,也是一种心情。累的时候,有一杯热茶在手,不但提神醒脑,而且心里也好像充实了许多,也许会莫名其妙地感到一阵阵温暖。
经济宽裕一些的人会去高档茶艺馆,像我这样的平头老百姓,常光顾的是那些路边的小茶屋了。但是,喝茶之于我,更多的是一种散漫的理由。有一个叫做金谷仓的地方,主人的初衷是出售古典家具,但那里却成了我最喜欢的饮茶胜地。每次去那儿,总是有一种回家的舒适。要一壶清茶,然后让自己陷在宽大的沙发里,周围是那些栗色的旧式家具和萦绕不散的丝竹之音,透过几扇落地玻璃窗,能看到街上寥寥无几的行人匆匆走过,但那似乎已与我无关,仿佛与尘世相隔。
那些考究的茶艺馆,我也曾光顾过。例如“五福”、“思茗斋”等,但最喜欢的还是“浪淘沙”。一种怀旧的心情,在我离开那里的时候仍挥之不散。想想往事,看看面前老友的脸,我们的故事似乎也随着茶水淹没在熙熙攘攘的茶客中了。这一时刻,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我们握在手中的清香和一份清澈的心境。(文章摘自《中国城市茶印象》)
老北京茶馆——北京茶馆的发展兴盛,应在康乾盛世,北京茶馆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季节性临时茶馆、避难茶馆等等。
大茶馆
老舍先生名作《茶馆》写到的“老裕泰”就是北京的大茶馆。这类茶馆铺面整齐,设备较为讲究。大茶馆茶具也讲究,早先一律都用盖碗,可以终日长饮,一份儿茶叶可以分两包,早晨下茶馆先泡一包,中午回家吃饭,将碗扣在桌上,堂官会把您的茶具、茶座妥为照应,下午回来还可泡第二包接着喝。
清茶馆
清茶馆只卖茶水不备饭食。茶馆前春夏秋三季,高搭凉棚,棚架竿上或者屋檐下,挂着木板招牌,上刻“毛尖”“雨前”“雀舌”“大方”等茶叶名称,下面系着红布条穗,迎风飘摆,老远就能知道这是茶馆。
每日清晨五时左右就挑开炉灶开门迎客,所谓“水沸茶舒,清香扑鼻”。
书茶馆
书茶馆上午接待饮茶的客人,也是各行生意人集会的“攒儿”、“口上”。下午和灯晚则约请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来说唱。
著名的书茶馆布置讲究,有摆放藤椅藤桌的,也有木椅木桌的,有的墙上还挂些字画,以便造成听书的气氛。茶馆须先请下先生,一部大书可以说上两三个月。收入三七开,茶馆三成,先生七成。
棋茶馆
过去天桥一带,客人以体力劳动者和无业游民为多,于是就有了棋茶馆。这里设备简陋,有圆木方木数根,埋在地下,或者干脆用砖垛代替,上面铺上长条木板,画上棋盘,茶客们在此下棋,用对弈来消解生活的烦闷。除茶资外,不收租棋费用。各家茶馆客人不多,业务单纯,故而生意清淡。
季节性茶馆
所谓季节性茶馆就是茶棚。除了厂甸、蟠桃宫、东西庙的定期庙会临时设立的大茶棚以外,还有一些人们季节性游览胜地,旅游季节也设立茶棚。
野茶馆
真正意义上的野茶馆一般就是几间土房,四边围上竹篱笆,顶子用苇箔一盖,内中是土坯垒起的茶桌,边上摆上四五张木方凳。
沏茶就用大肚砂包茶壶,喝茶用黄沙粗茶碗,或者干脆用大海碗直接从绿瓷坛里舀茶喝的。一般就喝大叶子茶,冬天,在茶铺炉子上烤上些窝头、白薯、贴饼子,就着热茶吃午饭。大碗儿茶两分钱一碗,有钱就给,没钱喝过就走。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