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瑜《茶馆》
有人说:中国的乡村大抵没有教堂,庙宇,是用来供奉神灵的;只有茶馆,才是人们宽慰心灵和洗涤精神的地方。
民国时期,宜兴城乡茶馆林立,仅四大镇就有70多家,关于茶的饮器、原料兵强马壮济济一堂。茶具原料固然多样,譬如金属、陶瓷,特别是粉彩的瓷器盛行一时。但古雅质朴的紫砂壶,因其独特的品德和性情,为茶客们所情有独钟。
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寻常巷陌里的老茶馆,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一排排黑黢黢的紫砂壶,粗的,拙的,说是乡坯,外形并不起眼,但无妨,不漏水就行,无论红茶绿茶,一壶壶灌下去,舒心润肺,隔夜肺腑的闷气,一扫而空。
比照装修华丽堂皇的现代茶馆,老茶馆的门楣可谓寒碜,对比动辄几百块的茶资,过去的茶馆更贴近普罗群众。
乡下的老茶馆,光线昏暗,蛛网就悬在头顶,苍蝇横冲直撞,喧闹声不绝于耳,却丝毫不妨碍茶客们的兴致,馆里条凳方桌,堂倌们拎着茶壶穿越其中,茶客们或打牌下棋,或一手执杯,侃侃而谈,上到国度要事,下到家庭内幕,汪曾祺说过“泡茶馆能够接触社会”,所言极是。
茶馆也是茶客享受文化娱乐的场所,据记载当时的凤阳楼、仿和楼以及后来的畅和等茶馆,都曾设有书场。
在没有手机wifi,没有王者荣耀的时代,一撮阳羡茶,一把紫砂壶,便可消磨半日浮生,等喝过三四开,茶水喝淡了,慢吞吞晃出门去,耳畔说书人的惊堂木“啪”的一响,“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个茶馆的记忆,或许就在这一壶一念之间,这样的情投意合,到了书房里,她就是奉香添茶、举案齐眉的红颜;到了茶馆,她就是贴心的童仆和知心的朋友。
往常大江南北遍地都是茶馆,喝茶之人,却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几无闲心、平常心。茶叶繁多,茶具也越发精致,但却少有过去人们对一壶一茶自然的珍惜之情。年复一年,茶馆里的人情味却尽管淡下去,真真让人莫可奈何。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