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继也曾彷徨过。他不知道,花这么大力气争取加入“汉中仙毫”地理标志产品值得吗?
现在,在陈昌继看来,这步路算是走对了。
引来商机
在西乡县,家家户户都种茶树,就连院前院后都能闻到阵阵茶香。人们一年四季都喝茶,因此茶也成为当地人馈赠亲友的佳品。2007年,“南山茶业”和汉中其他13家茶企一样,获准使用“汉中仙毫”地标产品专用标志。期间,公司严格按照质量要求,从茶树品种、栽培管理、采购、加工等环节建立了完善体系,规范了“汉中仙毫”地理保护专用标志的使用。
2010年,陈昌继发现一批“汉中仙毫”绿茶没有地理保护标志。最后经公司研究决定,这批茶叶被销毁。
提起往事,陈昌继丝毫不觉得可惜:“我们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砸了‘汉中仙毫’的金字招牌,企业牺牲一点利益是为了将来更好发展。”
“要做就做最专业的。”凭借着专业和诚信,企业知名度和产品质量迅速提升,其注册的“南山村”牌商标获得了陕西省著名商标,“南山村”牌“汉中仙毫”也先后在各类茶博会上揽获金奖。
尴尬凸显
如今,以仙毫和炒青为代表的西乡绿茶,借助地理标志打造优势品牌,已成为西乡茶叶的金字招牌和对外宣传的重要名片。
然而,陕西鹏翔茶业有限公司副总曹志华却发现,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汉中仙毫”没有地标也一样走俏。“似乎有没有地标对产品销售影响并不大,但这些产品存在以次充好,甚至损伤品牌。”
曹志华认为,消费者对地标认识不足,缺少地方统一标准的地标产品也很难做大做强。
事实上,早在2005年,汉中市就启动了茶叶品牌整合工作,将原有的“午子仙毫”“定军茗眉”“宁强雀舌”等20多个品牌整合到目前的“汉中仙毫”品牌。
据了解,当初在确定品牌名称时,还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各县都想以自家品牌名称“冠名”,汉中市政府最终选择了大家都能接受的“汉中仙毫”。
如今,在西安等城市仍能发现“午子仙毫”等品牌茶叶依然售卖。据当地专家透露,这和“午子仙毫”名气大有关,品牌整合后的“汉中仙毫”反而没人认识了。
是不是当地政府在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构建上做的不够?
汉中市质监局局长孟晓东表示,品牌整合后,各县宣传当地茶的力度反而小了。“各地都觉得宣传是大家的事,造成了谁也不肯花钱。”
委员开方
目前,西乡茶园面积已达31万亩,种茶农户6万余户,累计发展茶叶加工企业286家,产业规模、产量、产值均居我省产茶县之首,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名优绿茶生产基地县。
“政府把地理标志茶叶品牌扩展至全市,初衷很好,但却把市场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省政协科技委员会副主任高建民表示,地理标志产品应精准到县或乡镇才能被更多人认可、体现品牌价值。
高建民建议,政府应出台地理标志产品地方标准,并进行集约化生产,营销上找准市场定位和消费人群。
省政协委员欧阳克刚认为,一些企业对地标产品和产品品牌在概念上有混淆,“汉中仙毫”地标下也可存在“午子仙毫”“宁强雀舌”等品牌,既要强调地标,也要强调品牌,这样企业才有积极性。
“宣传应该是政府的主要责任,可以在机场、车站等地打广告,解决认知度不高问题。”欧阳克刚建议,还要对市场进行监管,维护品牌形象。
汉中市质监局局长孟晓东同时建议,茶企要对合作社农户进行统一管理,制定原料收购标准,定期对农户进行业务培训,并对茶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情况进行抽检。从加强质量监管上,保护好“汉中仙毫”地标品牌。
“地标”释义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批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