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出身,潜默移化影响了人的一生,家庭素养成就了一个人的世界观,而时代的机器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为人。我个人不懂面相,也不信相学,但是,在外企上班的时候,我个人习惯,招聘人员无论高管中层,皆由我过目,每年要经历过目上千人招聘。乃至于有些感悟,相由心生,有些人看一眼即知一二。所谓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大概如此。
举个例子,所谓井底之蛙,无非是你站的角度低,你看到的地方就不远。再举个例子,如果你喜欢艺术,那其实就是修炼个人内心的东西,与他人无关,但是,你对于世界的理解,更为辽阔。也许对于世事,艺术无用,对于人生却极为有用。而以上两种人,皆与世界观有关,皆与从小的经历有关。
人与人交往,更多是一种气味相投,气场接近,而这些东西都与家庭、教育、背景等等东西密切相关。
周勇先生和我都是急公好义之人,按照我的说法,我们都是一身匪气之人。周先生是做过大事的人,香港的普洱茶即为其家族控制。普洱茶在70年代,甚至80年代早期被广东省茶叶公司控制,广东公司以云南茶、广东茶、泰国茶、北越茶为原料,拼配制作普洱茶供应香港。
香港南天介入普洱茶之前,其实,云南茶叶输入香港的份额少之又少,每年只有10几20吨。形成如此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之前云南普洱茶在香港没有强有力的公司做代理,香港的茶行业务分散,79年代到90年代,茶行共有100多家。每一家实力都非常小,在香港,茶叶是一种穷人做的生意。
周勇先生回忆了一个有趣的细节,80年代中期过后,云南普洱茶逐渐抢占香港的茶叶市场,份额越来越大,每年省公司都会派人前去考察,每到年末,省公司至港都会组织香港商家召开年会,今天来看就是一种经销商会议。港商要请省公司的人员吃饭要每家出500元凑份子。而南天公司则不一样,见人即送5000元作为旅游费,这差不多是当时内地人员的年收入,领导不敢收,下面的员工当然也不敢收,后来,周勇先生说香港费用高,你们花完不要再回去报账,就是作为南天公司的广告费即可。
香港茶商实力弱,云南省茶司也没有能力覆盖,所以,1979年之前的普洱茶基本是云南调供晒青毛茶原料给广东省公司,广东公司再掺入其他便宜的原料,发酵成普洱茶供应香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天公司介入之后得到改变。
南天公司之前是做玉石生意,所以有能力出巨资垄断勐海茶厂的普洱茶品,普洱茶运输到香港后,南天公司再提供给约80家茶行,每家根据情况不同给予三个月到半年的账期,由此,市场局面逐渐打开,其后,广东省茶叶公司逐渐退出香港市场,并最终倒闭。
2005年,广东省茶叶公司原经理与周勇先生在临沧相遇,还言及,就是南天公司挤垮了广东省公司。
这一点,在《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上也有相应的记载,70年代云南普洱茶供应香港的数量不大,只有10几20吨,70年代末期后逐渐上升,直到1984年突破上千吨。当时的省公司出口配额2300吨,绝大部分的配额都给予南天公司,由此,香港的普洱茶市场由云南大叶种普洱茶占领。
之前的市场有各种各样的传说,香港人或者某个云南人是熟茶的发明人,其实,熟茶的工艺是一种历史传承。
60年代,内地在搞运动,茶叶调运不了香港,于是,香港人到泰国清迈发酵茶叶供应。南天公司的周琮带着卢铸勋去泰国学习发茶,周琮及卢铸(周先生言是香港人如此称呼卢先生)于是在当时既已了解普洱茶的发茶技术,这才有了1979年周琮先生指导勐海茶厂完善普洱茶发酵技术一说。
当时的泰国、越南、老挝一带很乱,杀人如宰鸡,周琮先生之所以能在那一带自由出入,与其父为建国前的缅甸华侨领袖有关,所以,当地的残军,民族主义者均为尊重周琮先生。这一段,与本文无关,暂且略过,待今后正式写书时在详细成文。所以,市场关于卢先生是熟茶发明第一人的说法,是哪里扯到哪里。按照如此说法,周琮先生应该才是熟茶的第一发明人啊?
熟茶的工艺的成熟,实际上在今天残留的茶品身上可以找到痕迹。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茶叶的发酵水平较低,不是轻了就是重了。从《省茶叶公司志》一书中也可以找到痕迹。
云南晒青毛茶系列茶品一直叫“滇青”,但是,曾经也有一个叫“云南青”的品种并列出现在出口清单里面。民间的说法滇青与云南青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表示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但是,正式的公文或者出口的关单,一直是比较清楚的,不可能出现混淆,否则,海关也不知道如何归类,则无法出口。
云南青这一蹊跷的说法,我在后来咨询省茶司的老茶人才得知,当时的勐海茶厂发酵技术不稳定,导致发酵程度太轻,又无法按照晒青毛茶归类,干脆就取名为“云南青”作为区别出口。
在香港人眼里,只有红汤红水才能称为普洱茶,所以,茶叶要做熟,无非分为两种做熟,一种是青茶通过存放做熟,这与今天大多数消费者存放的意义不一样,港商是把仓储作为一种后熟工艺,而现在很多茶商消费者其实只是一种存放,并没有相应的后熟工艺的配合。一种是茶厂直接渥堆做熟。这两种都称为普洱茶,无非青饼(生茶)称为生普,熟茶称为熟普来区别。
根据周勇先生的描述,当时的绝大部分也都是熟普,很少有青饼,直到80年代末期量才大一点,但是,也最多只是占3%左右的份额,因为香港地价高,茶商都需要及时变现,茶叶的销售价格一直也很稳定,就没有人愿意大量存茶。
现在出现大量的所谓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茶品,其实都搞不清楚来历,周先生表示,市场上真实的饼茶能在80年代末期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何谈之前。现在市场传说的哪一家哪一家香港茶庄订货,其实都是90年代中期,南天公司的重心转移之后才有的事情。只不过,当时的很多新港台茶商也不懂,摸不清楚普洱茶的规律,印刷上各种年代的包装纸,再恶意高温高湿做仓短短几年出来,年份就让消费者搞不清楚了。而在此之前,不但大部分茶庄的实力太小,也是由于南天垄断了香港市场,别人基本拿不到货,拿到的,其实也是省茶司过手的生意。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