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篇文章,就来带茶友们了解,福元昌茶庄背后的传奇与历史。
诞生于贡茶时代
福元昌的传奇,要从贡茶时代说起。
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朝贡茶的负责权由户部转为礼部,管理更加严谨,上供区域也从中部五省增加到全疆域十三个省份,其中就有云南省。
嘉庆四年( 公元1799年),檀萃《滇海虞衡志》称:“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实行移民殖边,不仅在此地驻兵屯田,还大力倡导移民政策,稳定边疆,由此,石屏等地数以万计的汉人带着种茶技术进入易武。
鼎盛时期的易武,“入山作茶者十万人”,老茶庄鳞次栉比,行帮马蹄铮铮,客商川流不止,一派繁荣景象。
而这一时期最早的易武茶代表作,就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角——福元昌圆茶。
随易武崛起兴盛
光绪初年,“元昌号”茶庄创立于倚邦茶区,凭借茶叶的优良品质,很快成为倚邦最大的茶庄之一,巅峰时期年产普洱茶近500担,主要销往蜀地和北方。
光绪中期,随着易武茶山的进一步兴起,元昌号为了扩大市场,提高实力,也在易武大街上开办了分行,即“福元昌号”茶庄。
依托总号的资金优势,福元昌茶庄从一开始就严格把关茶青品质,只采用易武正山的优质大叶种普洱茶菁,茶品与倚邦小叶种茶的口感迥异,很快打响了名气。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云南南部兵荒马乱,盗匪蜂起,普洱贡茶也被迫中断,再加上瘟疫四起,民不聊生,福元昌号茶庄歇业停产。
民国11年,随着政局的稳定,易武的经商环境逐渐改善,福元昌号茶庄也恢复了生产,竞争对手减少,考究的制茶工艺,复产的福元昌号很快就站稳了市场。
好在,当年生产的福元昌号园茶,在百年之后还留有于世,通过这些珍贵的“活化石”,我们还能再次领略到“普洱茶王”的风采。
与岁月长河共存
从2013年嘉德拍卖行时留下的图像资料来看,20世纪初期的福元昌圆茶,整筒以竹心篾包裹,篾上的字迹已经被岁月掩盖,不过从蓝色内飞上仍可获取信息。
内飞上四四方方,围饰回纹,写明:“本号在易武山大街开张福元昌号……以图为记,...”,共88字。还手工加盖有朱砂红印,或能起到防伪作用。
著名散文家余秋雨,是普洱茶的忠实拥护者,也是普洱老茶的品鉴专家。他曾在《品鉴普洱茶》一书中这样形容福元昌:
“福元昌磅礴雄厚,同庆号幽雅内敛,一阳一阴,一皇一后,构成终端对比。”在他对经典号级茶的排序中,福元昌更是位列榜眼,仅次于宋聘号。
时至今日,作为研究近代云南普洱茶工艺演变和制茶理念的重要物质遗留,福元昌圆茶已经成为号级茶时代的旗帜之一,未来也将继续引流普洱茶行业前行。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