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普洱茶 > 普洱茶生产 > 普洱茶制作 >

紧压处理对茶的品质与陈化有何影响

时间:2023-09-28 09:27来源:爱说茶 作者:单大宝/熊猫茶园浏览:
普洱茶有别与其它茶类的一大辨识度,是她往往以砖、饼、沱等不同的紧压形制存在。普洱茶为何要紧压,紧压对于普洱茶的品质与陈化有何影响呢? 紧压历史上的主流 与以散茶为绝对主流形式的现代茶叶不同,历史上茶叶紧压曾一度是茶叶存在的主流形式。陆羽《茶经》之中《二
普洱茶
普洱茶有别与其它茶类的一大辨识度,是她往往以砖、饼、沱等不同的紧压形制存在。普洱茶为何要紧压,紧压对于普洱茶的品质与陈化有何影响呢?
紧压——历史上的主流
与以散茶为绝对主流形式的现代茶叶不同,历史上茶叶紧压曾一度是茶叶存在的主流形式。陆羽《茶经》之中《二之具》所提及的规(一曰模,一曰棬)、扑(一曰鞭)和穿即为当时叶加工时用于压制饼与穿的相关工具,《三之造》中的“拍之,焙之,穿之,封之”便是茶叶从紧压、穿串到包装的加工流程。不过唐代的茶叶压饼形制是小饼,与现在的普洱茶357克的茶饼形制并不相同。
中国茶叶加工工艺一直在发展,包括《茶经》中茶叶加工工艺在内的旧工艺在中国传统的华东、东南茶区基本已不再使用,反而在海外或边疆地区得以遗存。在韩国有一种名为“青铜钱”的茶品,与《茶经》中的茶品形式非常接近。
 
紧压目的——仓储运输
史载明代朱元璋开始废止团茶并使用散茶,但茶叶紧压仍然保留在一些边销茶品与边远茶区,普洱茶便在其列。普洱茶最早开始紧压的时代已不可考,但其紧压的目的却是十分明确的——为了便于储运。
散装茶叶因其外形特点,其包装密度很低。运输时单位重量散茶所占空间很大,若是高档茶品或是短途运输还好,低档茶品长途运输必然会带来很大的运力浪费。以普洱茶为例,现代常用的六筒茶(357克/饼,7饼/筒)一箱的包装可容纳茶叶15公斤,但同样的箱子装散装毛茶可能连五公斤都难以装下。
紧压后的茶品可以充分的利用茶叶运输时的交通公斤的承载空间与运力。另外,散茶在长途运输或仓储时,因为茶叶的自重以及茶叶间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碎末、茶粉等损耗。进过紧压后的茶品在这方面无疑比散茶有着更高的耐受力。自然也就成为边销茶品的必然选择。
 
越陈越香——无心插柳
自清中期之后直至本世纪初,香港都是普洱茶最大的消费地,普洱茶因其味酽价廉成为香港茶楼免费茶水的首选。新制普洱茶味道过于苦涩,香港茶商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后普洱茶的苦涩降低,滋味更为醇厚,由此开启了普洱茶的以陈为贵的历史。
而通过长年的仓储转化经验总结,从业者发现了紧压茶在长期仓储转化中的优势。紧压茶相对于散茶,单位体积茶叶接触氧气与空气水分的机会更少,茶品转化更慢,同时茶品的氧化反应(包括自然氧化、酶促氧化、微生物氧化)因为环境条件(水分、氧气)的微妙不同,会带来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的差别,最终体现在茶品风格的差异。
反之,散茶接触空气的比表面积过大,茶品内质氧化过快,内质大量的损耗于氧化逸散而非转化。在同样仓储环境下随着仓储时间的增加,散茶茶质的损失会较紧压茶更为严重。因为普洱茶“越陈越香”理念的广为认知以及紧压茶在后期转化方面的优势,紧压这一本来为方便储运方才使用的茶叶加工形式成为了普洱茶的首选。
 
紧压形制——砖饼沱
熟悉普洱茶的茶友,都会听说过砖茶饼茶沱茶等普洱茶的不同紧压形制。坊间曾有“一沱二饼三砖四工艺”的说法,这种说法源自于旧时普洱茶紧压时原料的分级。
普洱茶受其它茶类风气影响,也曾以芽叶鲜嫩为上。沱茶因为其形制特点,使用粗老原料难以压制成型,因此多以等级较高的细嫩原料压制;饼茶所使用的原料范围较广,适应性更高;砖茶紧压时粗老原料更易压制成型,以往使用廉价粗老原料制作的边销茶基本都是砖茶形制;至于工艺茶,因为其本身设定为工艺品而非茶品,且压制时多有使用粘结剂,因此往往多以茶末、茶粉等茶叶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制作,最多以少量正常茶叶洒面装饰,因此被排除在可品饮的茶叶序列之外。
时至今日,沱—饼—砖的品质次序已然不复存在。一来因压制工艺的改变,原料对于紧压工艺的限制已大为降低;二来通过对普洱茶陈化的认识,故去以鲜嫩为上的绿茶思维已被扭转,内质丰富的青壮叶在后期转化中往往有更好表现,级数相对粗老的茶叶通过转化也会有特殊的风味产生。通过多年以来生产方与终端市场的不断互动,饼茶已成为普洱茶紧压的最为主流的存在,许多茶友对于普洱茶的第一印象往往也来自于圆圆的茶饼。
 
石磨?石模?
说道普洱茶饼,很多茶友往往会联想到商家常常说的“手工石磨压制”。实际上这是一个存在多年的误解。
用来压制普洱茶饼的工具,应该称之为“石模(mú)”,意为“石头制作使茶叶成为一定形状的工具”,而石“磨”则是“石头制作磨碎粮食等物品的工具”。石模在普洱茶压制工序时,通过其形状及自重,使得普洱茶被压制成与其底部形制相仿的圆饼状,而不是将普洱茶磨成普洱茶粉。这种误读,应该是将石模(mú)误读为石模(mó),又因为口口相传和对石模外形的错误猜测,进一步的误会为“石磨”,这一错误通过茶商们对复制粘贴的错误工艺介绍的不断传播,成为现在坊间对普洱茶压制工具认知的主流,想想不禁令人莞尔。
 
(责任编辑:茶小仙)
------分隔线----------------------------
相关文章
相关热词:普洱茶饼 越陈越香 中国茶叶 边销茶 普洱茶 紧压茶 中国茶 
热点排行
相关文章
为何东莞成了“藏茶之都”
为何东莞成了“藏茶之都”
一个人喝的是一壶人生的禅茶
一个人喝的是一壶人生的禅茶
普洱茶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与乐
普洱茶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与乐
竹子和茶 共同谱写最美的情书
竹子和茶 共同谱写最美的情书
茶总归要平静的 人最归也要归
茶总归要平静的 人最归也要归
都匀毛尖茶博馆即将对外开放
都匀毛尖茶博馆即将对外开放
“陕茶一号”成国家级茶树新品
“陕茶一号”成国家级茶树新品
普洱茶圈那些触目惊心的造假事
普洱茶圈那些触目惊心的造假事
习总提出茶叶可以送礼
习总提出茶叶可以送礼
展湘茶魅力 助千亿腾飞
展湘茶魅力 助千亿腾飞
普洱茶工艺流程新技能揭秘
普洱茶工艺流程新技能揭秘
中国首款经认证帕沙古树茶新闻
中国首款经认证帕沙古树茶新闻
支持单位:云南省茶叶研究院 - 云南省典藏老茶博物馆 - 云南普洱茶茶农联合社 联合主办
协助单位:昆明螺蛳湾国际茶文化城 - 《云南经济日报社》周三版 - 《中国茶叶市场》云南杂志社
葳盛茶叶 - 得荼茶业 - 顶尖普洱 - 活态普洱茶 - 大润大品茶业 - 老茶工普洱茶 - 国辉神农茶业前卫店
普洱茶官方网、立足茶山源头、聚茶山资源、惠天下茶友
本站法律顾问:云南中天律师事务所 夏举龙律师
联系QQ:51426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