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有不少茶行业的机构针对茶艺师职业资格一事给人社部发出了“请求”。人社部是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和统筹城乡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国家权力机构。“请求”中有关茶艺师的角色定义确实不应该有人社部来负责,似乎更适合文化部···
这一次,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最新公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中,茶艺师没有保留在清单内了。这意味着,茶艺师的职业资格人证被取消了。连续几天,不少机构开始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发声,强调保留茶艺师职业资格的重要性。总结下来,大致分为这样几种:
理由二:茶文化是我国的国粹,如今在东方,韩国、日本茶文化特别繁荣;而我国在这个时候没有了茶艺师这个角色,将会削弱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地位;
理由三:“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和“文化自信”的软实力建设需要茶文化,茶艺师是茶文化的生力军,是中坚力量,不可或缺;
理由四:教育部开始了茶艺职业教育,取消职业资格会影响茶艺的人才培养质量;
理由五:近年来,我国茶叶面积扩大,茶业从业规模扩大,茶艺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是中华茶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
以上五个理由是从近几天一些茶业机构发给人社部的“请求”上摘取的部分内容。言之凿凿,我作为茶文化工作者也认为茶艺师这个角色不可或缺。但是,也许从“请求”所指的内容来判断,这份“请求”不应该传递给人社部,而似乎更应该传递给文化部。
人社部是统筹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和统筹城乡就业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国家权力机构。在茶业机构递交保留茶艺师职业资格的“请求”中并没有描述茶艺师对于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管理的重要意义,也没有提及茶艺师对于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重要意义。或许茶行业从来就没有关注过茶艺师的现实生存状况。他(她)们的年平均收入是多少?这个职业能否给她们带来经济意义以及职业成就感?一个个年青的生命走进社会,是否能够通过自己在茶艺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上完成一个社会角色所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例如:完成在工作地购买房屋、组建家庭、教育小孩、赡养老人等一个最基本的社会任务?
如今,面对这些问题,悬而未决。在“请求”中,把茶艺师当成了茶产业不可或缺的角色无可厚非,但这绝对不是站在一个健康的职业角色上做的理性判断!我们知道,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在社会分工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上,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以及劳动的支出形式虽各有特殊性,但至少都能够显性识别。因此,职业的特征包括有社会属性、规范性、功利性、技术性和时代性。其中功利性强调的是职业的经济性,也就是职业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劳动过程中要有逐利的一面,首先是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茶艺师各种职业属性并不是特别突出!
假如把茶艺师作为一种职业,那么这个职业直接服务的对象应该是茶产业。茶艺师与茶产业的劳动资料之间形成的关系并不能直接转换成生产力,茶艺师与茶产业中的茶农、制茶师、企业主、投资人、用户之间不存在有效协调的劳动产品交换。因此,茶艺师的社会属性并不突出。
再说茶艺师在功利性,也就是在经济性上的长期表现不足。茶艺师的收益与执业等级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茶行业某些群体给茶艺师赋予了较多的文化使命,这对于茶艺师的职业规划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我们从“请求”的五个理由之间可以拧出一些关键词:“传承”、“生力军”、“纽带”这些伟大而高尚的词汇可以增强茶艺师的荣誉感,但缺失了经济性的荣誉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往往是一种灾难!经济性疲软长期以来让茶艺师从业人员的结构出现了失衡。例如,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的从业人员在茶艺师的职业上无法实现自身生存的物质需求,也就决定了他们面临着被迫重新选择职业的事实。也许有人认为茶艺师是可以产生收益的,毕竟茶艺师的功能是在那里的,例如专业的茶事服务和茶艺表演。我们排除极个别公众影响力特别强的茶艺师,例如鲍丽丽。就一个普通的茶艺师而言,这两个功能带来的职业收益是非常脆弱的。
就茶艺师专业的茶事服务而言,产值对于茶业经济总产值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茶业经济的总产值主要是由茶业的农业产值和流通产值来支撑的。第三产业在茶业总产值中占比非常小。我曾经就茶艺师专业的茶事服务做过一个抽样调研,以目前西南地区经营健康(利润表为正)的茶艺馆为调研对象,客户在茶艺馆的消费主要还是以茶叶作为直接转换对象,茶艺师专业的茶事服务费用是以茶叶销售的溢价部分来支付的。因为截至到目前为止,面对社会公众开放的,有茶艺师提供专业茶事服务的茶馆消费单上,还没有明确的将茶艺师的服务费与茶水及座位费分离出来单列。因此,茶艺师的固定收益被核算在服务员属性的劳务费中,更多的收益需要通过销售产品去获得。文化使命与产品销售不存在直接的勾稽关系,那么也就意味着茶艺师在情怀与生存收益之间要做艰难的选择。
再说茶艺表演,到如今,不知这种活动样式是应该归入舞台表演艺术的范畴还是其它的范畴。毕竟茶艺表演耗费的人力物力不小,但是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几乎没有。很多茶艺表演者在固有的茶艺冲泡基础上增加了丰富场景,很多时候茶艺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舞台剧。所以,茶艺表演对于茶文化而言是有一定的意义,可是对于茶产业而言经济属性依然不突出。
当然,最致命的应该是茶艺师这个角色在规范性、技术性和时代性上存在的巨大悖逆。茶艺师的职业规范性是容易建立起来的,茶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依托,有很多茶人修行的精神成果可以作为职业道德的借鉴。就茶艺师的技术性而言,终究是一种感官评判,这种感官评判中又带有特别强烈的流派嗜好。即便是落实到对茶艺师冲泡的茶汤口感审评,那也是基于感官和嗜好在做评判。技术性带有太多的主观因素,不存在科学的技术要求和衡量标准。即便不按照技术规范操作,也不会构成巨大的职业风险。更致命的是,我们的茶艺设计开始面向唐宋古典风,与当代民众的饮茶方式并没有强烈的直接关系。因此,茶艺师的职业没有特别明显的时代“烙印”。技术与规范偏向古典,时代反而被忽略。
再说,茶艺师的被替代性很强,一个懂得商务礼仪、酒店管理、产品销售以及茶叶基础知识的普通人创造的经济产值与持证茶艺师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也不会存在任何职业风险。所以,从目前来看,对于茶艺师的角色定位没有经济学上的功能闭环作为支撑,没有社会学上涉及公共空间利益的意义作为背书,其并不满足一个职业应有的基本要素,被人社部取消,理所当然!
笔者在开篇强调五个理的“请求”由更应该传递给文化部,其实是基于文化部作为国务院负责文化艺术事业的部门职能做的判定。这五个理由的“请求”中不管是涉及本国的茶文化传承与弘扬,还是中国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都直接或者间接强调了茶艺师的文化意义,这属于文化艺术事业的范畴。所以,建议茶行业关心茶艺师这个群体的前辈们可以考虑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1、成立由文化部主管的茶艺师联合协会来组织茶艺师实施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与创新的工作;
2、各高校茶艺课程建设将茶艺作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类似于诗歌朗诵、辩论等,不再作为职业规划的培养范围;
3、茶艺师不再做人社部的职业认证,一方面提高准入标准,将真正可以承担国家茶文化战略使命的茶艺师纳入体制内;另一方面具有市场意义的茶艺师由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来决定角色的未来;
4、社会涉及茶叶服务模块的培训机构,应当从茶艺师考证培训派生出以茶文化为核心的兴趣培训与以市场为导向的茶行业岗位入职培训。一方面满足社会茶文化爱好者的固有需求,另一方面培养茶叶企业急需的一线从业人员。
茶艺师不再做职业认证并不代表茶艺师没有未来,就像在人社部发布的清单中,很多在互联网背景下派生出来的新型高薪职业也没有被纳入(例如:CDO(首席数据官)、CD(创意总监))。但这并不否认这个角色为自己所处的行业发挥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职业认证体现不过是一个证书,真正的角色价值,取决于每一个从业者自己如何去诠释,取决于行业如何去做正确的引导。我想,属于茶艺师这个角色真正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茶小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