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西方的传统节日平安夜了,也是圣诞节的节日之一。现在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平安夜、圣诞节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节日。所以小懂也在平安夜到来之前,“不合时宜”地给大家普及普及我们中国的茶文化,以下的这些茶界先贤,都是为我国的茶业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贡献的人。喝水不忘挖井人,这些茶人,你们都认识吗?
郭璞
晋代史学家、天文学家。郭璞对茶颇有研究,精通茶史。对《尔雅》中的“槚,苦荼”(即古代对茶的称谓)作了详细的注释,对古代茶的多种名称做了澄清。此外,郭璞还对茶树的形态、形状和作用,以及采摘时期、茶名区分作了说明。这些我们现在都在用到的概念,郭璞在晋代就作出了说明,是我国最早对茶的权威性考辨。
陆羽
别和小懂说你不认识陆羽,不然小懂要叫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这位如今被我们尊称为“茶圣”的唐代茶学家(注意他的头衔:唐代的茶!学!家!),二十岁出头就开始品茶鉴水,开始了他和茶的不解之缘。
此后陆羽不断地出游各地,考察茶事。并编撰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系统总结了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科学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不要以为陆羽只被奉为“茶圣”,他还被誉为“茶仙”,祀为“茶神”。
皎然
皎然是唐代的诗僧,他本人也自称为“茶僧”。本名姓谢,字清昼。皎然非常推崇喝茶,自己也很擅长泡茶。皎然和陆羽的关系也是相当的好,皎然光是寻访、送别陆羽唱和的诗作就有二十多首。皎然的《饮茶歌诮崔使君》中描绘了对茶一饮、二饮、再饮的感受;在《顾渚行寄裴方舟》中表明了他关心茶事;在《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中,谈到了品天目山茶的美好感受。
皎然茶诗方面的佳作颇丰,开茶诗创作的先河,并且还积极进行对茶的实验、组织茶会、斗茶赛等。皎然是中国茶文化的开创者。
张又新
唐代除了有茶学家陆羽,还有张又新这位品茶家。张又新是历史上17位“连中三元”的状元之一,是在朝为官的公务员,平时善于烹茶,对茶和水的关系有所研究。
这才掀起了我国茶学史上有关鉴别烹茶水质的学术争论。以至于我们现在喝茶,也会更多地关注喝茶用水,对后世影响深远。
赵佶
什么?又不认识?那宋徽宗总知道吧?没错,赵佶就是宋徽宗。宋徽宗多才多艺,书画茶艺样样都能来,偏偏做皇帝做得不怎么样。赵佶编著了一本关于茶的书,叫《大观茶论》,从茶树栽培、茶叶采制,到茶的烹试、鉴评都有记述,至今都对我们开展茶相关活动有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宋徽宗自己嗜茶如命,还擅长斗茶,并且倡导老百姓饮茶。皇帝都说了要喝茶,那老百姓都屁颠屁颠地去喝了,这对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朱权
又是一位皇室成员,这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但如今介绍他时,一般头衔是“剧作家”,这是由于他和他的兄弟——明成祖朱棣之间的历史原因而导致的。被封为“宁王”的朱权,只能将心思寄托于戏剧、文学、茶道等。
但就是这样,好学的朱权还在茶道方面颇有建树。他也写了本书,叫《茶谱》,反对茶中掺香料,力主喝茶要清饮,提倡喝散叶茶。这是当时喝茶的创新主张,我们现在不用和老外一样调饮,也许就是因为受朱权的主张所影响呢。
李时珍
这位也非常出名了,明代药物学家,《本草纲目》的作者。说李时珍是我国茶史上的杰出人物,正是因为他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对茶的论述较为详细,其中包括了茶的特性、保健作用,并且从药物学的角度对茶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对如今我们喝茶与健康的话题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罗廪
这是明代的一位对茶非常感兴趣的公务员。罗廪(读lǐn)根据自己亲自采茶、制茶的实践,写成了《茶解》一卷。这本书提出茶树种植方式,茶园间作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茶易吸收异味的特性及其保存方法,以及炒青绿茶的加工技术,内容十分详细。对如今的茶叶生产技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吴觉农
这位你肯定又认识,吴觉农是当代最伟大的茶叶专家、农业经济学家之一,毕生从事茶业,被誉为“当代茶圣”。
吴觉农从浙江农业高等学校毕业后,就去日本留学,学习茶叶专业知识。后来辉锅帮助中国茶业的发展,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并兼任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农业部副部长兼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为恢复和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做了大量工作。
吴觉农有关茶叶的著译有300余万字,主持编译和主编了多本茶叶相关著作,他的代表作也选编成《吴觉农选集》。为我国的茶叶发展做出了科学指导和突出贡献。
庄晚芳
茶叶专家、教授。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农艺系。曾任中国农学会理事、顾问,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商业部杭州茶叶加工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从事高等院校教育和科研工作。
庄晚芳编著了《中国的茶叶》、《茶作学》、《茶叶生物学》等10余本专著,是我国现代茶树栽培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对我国茶树栽培的实践及理论,都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庄晚芳还重视茶史研究,对弘扬我国的茶文化也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陈椽
茶叶专家、教授。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曾任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省茶叶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茶叶高等教育、科研工作。
陈椽从1942年到1994年,共出版教材和专注30多部,其中,1979年《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践》一文提出制茶方法的系统性和茶叶品质系统性分类的新观点。如今把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和黑茶分为六大茶类,就是陈椽在这本书中提出的。
吴振铎
当代茶学家,是福建省立高级茶科学校的首届毕业生。1947年赴台湾,先后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平镇茶叶分所技正、所长,台湾省茶业改良场首任场长。一直在台湾改良、发展茶叶,培育了“金萱”、“翠玉”等众多台茶新品种,对台湾和中国的茶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如今能喝到如此富有风味的台茶,可不能忘了“台湾茶叶之父”吴振铎。
(责任编辑:茶小仙)